实施新课程需要弄清的几个“不等式”

王有鹏、梁国栋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等同或混淆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新课程的正确实施。

全面发展≠全优发展

新课程在评价方面,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以往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现象而提出的,尤其要摈弃学校或教师为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而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做法。“全面发展”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在课程目标中不仅包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还要求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绝不能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因为“全优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很难实现,而且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指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各个方面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状况,它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可见,在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互为基础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而全面发展,也有赖于人的个性发展。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教师片面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而苛责学生面面俱到、获得全优的错误倾向。

基础教育≠“双基”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特别强调“双基”,即所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应重新认定其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双基”在范围上要加以扩大,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对世界的态度、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良好的个性等都是基础;同时,基础教育的“双基”在内容上要加以拓展,传统的“双基”本身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超越课本,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实践,实现“双基”内容的拓展。

讲多讲少≠课的好坏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如果一节课教师讲的多,就不是好课,讲的好就成为好课,因此,教师要少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新课程认为,讲多讲少不能决定课的好坏,应以内容和活动的纬度决定。讲多讲少在于个人风格,有的教师讲多,学生愿听,学生的内部精神在活动,即使讲得多,也是好课;相反,如果有的教师讲得少,学生的肢体虽然动的多,但学生不是主动的动,而是被动的动,那么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激励≠表扬

新课程倡导和强调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采用激励性的口头语言评价、激励性的书面评语;通过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评选体育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等;通过发放荣誉花、大红花、小红花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激励形式,来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努力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乐趣,这都属于激励。但是,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不能认为只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则片段、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自高自大。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可见,如果激励不科学,那么,激励就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

要想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求教师:第一,确定明确的目标,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资料的积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成功的激励。第二,教师要和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因为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这样即使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第三,很多我们所评价的所谓“差生”,是由于以往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在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后,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不只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才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因此,要采用多元评价标准。

用教材≠教教材

在如何看待和使用教材上,由于老师们受“教材至上,不可更改”的思想束缚,对所使用的教材,即使有不适应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也不敢改动,而硬照本教学,结果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例子,教学的载体,不能看成是学习的惟一途径而不可改动。教材决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完善;教材要符合学生实际,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见,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做到“以教材为准,而不惟教材;以课标为准,改教材为我所用”。

(0)

相关推荐

  • 如何加强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心得

    教师是课程改革主力军. 教师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课改成败. 只有创新意识.敢想敢创造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只有个性的教师 ,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因此,建设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发 ...

  • 【聚焦语文真问题】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审视之一丨徐鹏: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大单元教学反思

    徐   鹏 [摘  要]大单元教学是撬动语文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之一.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影响,语文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理解.目标呈现和学业评价都存在一些偏差. ...

  • 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有哲学素养

    易安定 新课程推行以来,人们总感到并非事先预想的那样顺利.人们在思考,是什么因素在制约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人说是管理,并预言课改将"成于教师,败于管理":有人 ...

  • 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

    朱建人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当学生对教材.对老师的讲课不再照单全收,而是提出自己的质疑的时候,一些教师经常会因文化积淀的缺失在课堂上遭遇尴尬.今天的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一番重新审视 ...

  •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

    刘可钦 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改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为梯形式或马蹄形排列,为学生自主学习 ...

  • 新课程实施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万强 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良好素质的提高,如果单纯地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 ...

  •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唐国锋.殷英江 一.吃不透新课标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因为她 ...

  • 新课程如何实施初中数学学习目标的评价

    课程标准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既是学习目标,又是评价内容和标准.根据 ...

  • 浅析“三维目标”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浅析“三维目标”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的写法与要求

    陈明秋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深深体会到,不仅仅是上课不会教了,甚至连写教案都不知道从何处下笔.过去使用的现成格式的教案,对于新课程而言已经不适用.然而,教师们除了手中的一本老教案作参考之外,再 ...

  • 践行新课程理念,实施开放式教学

    杨大会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开放的,所以数学是开放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因此必须开放数学教学,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