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的天!品最冷的帖!
每到“三九”前后,都会让人怀疑遭遇了史上最冷的冬天。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庚申年冬,王羲之也这样觉得,在他有生以来最冷的这个冬天,他写了好几封信,都是关于寒冷的。
一封是写给谢安的,谢安是东晋名士,有政治家、宰相、书法家等多重身份,但喜欢书法的人,都是从王羲之的诸多书信中知道他的。
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家族中,郗、虞、王、谢几大家族之间经常走动,谢安与王羲之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
谢安曾和王羲之学行书,又把他的侄女——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两人在亦师亦友、互为莫逆之外,还有亲戚关系。
王羲之生来身体就差,加上后天服食各种丹药,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于是,在这个最冷的冬天,谢安连发了两封信问候他的健康状况。
庚申年农历十一月廿七,王羲之回复了谢安。
除了对谢安的问候感到舒坦,其他一切都不咋样,心烦、吃不下饭,冷到骨子里,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从这些神采飞扬的字,很难令人相信他对自身状况的描述,还是说,书,越老越辣。
这封写给谢安的信非常有名,就是《寒切帖》。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劳,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 王羲之《寒切帖》
另一封是写给周抚的,周抚的名气没有谢安大,但与王羲之的交情可不比谢安浅,这从王羲之的《十七帖》就可以看出来。
这篇《积雪凝寒帖》就出自《十七帖》,“十七帖”其实是由二十九封书信组成的一部丛帖,之所以叫《十七帖》,是因为卷首的《郗司马帖》开篇即是“十七”两个字,而在这二十九封信中,有二十多封是写给周抚的。
王羲之交游广泛,人缘很好,但真正被他引为知己的,除了谢安,就是周抚了。
周抚是东晋名将,深得王羲之两位当官的堂伯父的赏识,也是因为这段机缘,三十一岁的周抚与二十岁的王羲之一见如故,两人往来了差不多十年的时光,后来周抚又先后任南中郎将、益州刺史,去了襄阳和益州居住,但两人的感情并没有断,一直靠书信来往了二十多年。
如今,王羲之也成了五十七岁的人。
越到晚年,对友情的牵绊也就愈发热切。
在有生以来最冷的这个冬天,望着窗外久久不能消融的积雪,王羲之又给周抚写了封信: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 王凝之《积雪凝寒帖》
算算日子,两人已经二十六年没见面了,虽然一直通信,却难以舒解不能见面的遗憾,读了周抚此前寄来的两封信,更徒增伤感。
在这天寒地冻,积雪未消,五十年所不遇的严冬,他希望来年天气暖和的时候,能收到周抚的回信。
周抚的一生,有三十年都是在蜀地度过的,因此《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也都是写于周抚做益州刺史的这段时间。
书信并不能化解王羲之对老友的思念,他多么想亲自去蜀地走一走,与周抚喝点儿小酒、叙叙旧情。
但蜀道难行,王羲之身体又不好,一直没能实现这个心愿。
遗憾之中,他对周抚说:
足下几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 王羲之《七十帖》
掐指一算,我快六十了,您老也七十了,我们俩活到今儿不容易啊,去四川旅游的事得赶紧安排起来了吧。
然而,王羲之最终也没能迎来他的六十大寿,也没能等到和周抚同游蜀地的那天。
四年之后(公元365年),周抚逝世,两人终于可以同游蜀地了吧!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那个最冷的冬天,有来自朋友的问候,有可以倾吐忧懑的朋友,想必王羲之的心是暖的吧,至少在写信的那一刻。
酒是老的好,朋友也是!
王羲之有两个毕生珍视的老朋友,一个叫谢安,一个叫周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