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特别爱出汗,而有的人怎么运动都很少出汗?

现在正值炎热的夏季,天气闷热,空气湿度较高,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常是大汗淋漓。其实适当的出一些汗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尤其是现在这个季节。
适当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散热的作用。可是如果你够细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个人出汗的程度都不一样,有的人稍微动一下就会出很多汗,有的人再怎么剧烈的运动都很少出汗,这是为什么呢?
要说对于出汗的认识,再也没有咱们的老祖宗认识更深刻的了。
“汗”即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帮助诊断疾病的手段。
中医有“治病八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老祖宗把“汗”排在了第一位,可见汗法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来源于血,所以又有“汗血同源”的说法。《黄帝内经》记载:“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思是说,即使身体发热很重,只要汗出,热即可退去。可见,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使人体发汗、出汗,就可使病邪随汗外泄,这就是所谓的“汗法”。
汗法主要用于治疗表证,凡病变部位在皮肤、肌肉、经络,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等,感冒伤风以及各种传染病的初起均属于表证。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思想,对于表证,往往首先以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比如麻黄汤、葱豉汤。
由于表证有表寒与表热之分,因此,汗法也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种。第一种为风寒表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此时需要用辛温解表药来辛温发汗,此类药物发汗力较强,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生姜等。第二种是风热表证,表现为发热重、汗出不畅、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所用的药均为辛凉解表药以辛凉发汗,发汗力比较弱,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等。
另外,通过观察出汗的情况,还可以帮助我们来诊断疾病。
自汗
自汗指的是平时不怎么运动就喜欢出汗,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出的更多。这种情况跟气虚有直接的关系,气有收敛、固摄人体内津液的作用。如果气虚了,气的固摄能力就会减弱,就会出现流失津液相关的问题,比如气虚不能固摄血液,会发生皮下出血,月经提前、量多甚至崩漏;气虚不能固摄精液,就会出现遗精、滑精、早泄;气虚不能固摄汗液、尿液、肠液等,就会出现自汗多汗、憋不住尿、腹泻、大便不成型等。
治疗上只要补气就可以了,这样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四君子汤、玉屏风或参芪养脉颗粒或胶囊,另外也可以用黄芪泡水或煲粥都可以。
盗汗
盗汗指的是入睡后偷偷出汗,醒来汗止。一般认为盗汗是由阴虚导致的。为什么阴虚就会盗汗呢?你想想行了,阴虚则生内热,有热就得发出来,这种热属于虚热,力量不足不能像白天那样大汗淋漓,只能趁人睡着阳气入阴的时候偷偷跑出来。
盗汗又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小儿阳气旺盛,相对而言阴比较少,就容易出现自汗、盗汗的情况,这种属于生理性的,不需要治疗;病理性盗汗则常伴有腰酸背痛、烦热、两颊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
阴虚我们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偏于火旺者,用当归六黄汤。
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而心主血。出汗过多,异常出汗,就会耗损阳气,伤及津液,从而损及心血,所以我们在调理出汗异常的时候也要注意心阴的调理,我们可以用生脉饮来益气养阴,保护心脏。
那为什么有的人又很难出汗呢?
现代医学认为,人不爱出汗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汗腺不发达,因为汗腺不发达,就会导致想排汗却排不出来。这一类人大部分是因为身体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比较慢,就会导致身体不容易出汗。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天生的,但也有一些时候是因为身体出现问题。
中医认为人不容易出汗有以下原因:
气血不足,汗液生化无缘
不流汗一般人们都会觉得是正常的情况,但是其实也是身体气血不足的表现。因为不爱出汗的人,往往就是不怎么爱运动的人。这一类的人因为气血不足,所以导致津液不足,才不会有汗液。所以说,气血不足的人要注意补充体内的气血。可以参考使用四物汤、八珍汤、生脉饮等。
有可能是阳虚
肾阳虚的人一般也不经常很会出汗,出汗的量也会比较少,甚至是不出汗。这是身体内陆的阳虚的表现。因为体内的阳气不足,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这个时候自然排汗就会受到阻碍。这一类人要注意补充阳气,尽量少熬夜、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可以考虑右归丸、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
关于出汗的问题就先写这么多,总之,正常的生理性出汗是我们人体一种不可或缺的功能,因为它可以帮我们排泄体内废物;而中医认为“汗为津液所化生”,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皮肤则为汗液。如果是应当出汗时而无汗,不该出汗时却大汗淋漓,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的出汗了,值得引起注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