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饸饹面制作技艺
西关饸饹面制作技艺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距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因门店坐落于县城的西关街而得名。经孙兰存、孙勤增、孙福寿、孙文华四代传人精心研制、改革创新,形成了独有的民间秘方,创制了精致而又传统的制作工艺。2013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晋西关饸饹面又称宁晋(假妮)西关饸饹。饸饹是我国北方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并称为我国传统面食“三绝”。饸饹名称来源,饸饹古称“河漏”。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专人对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收集,“河漏”作为其中之一上报朝廷,因其名字古怪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便命人做好品尝,吃后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于是挥笔将“河漏”改为“饸饹”。
制作一碗美味可口的饸饹,从原料选购、加工,到盛到碗中,端到顾客手上,大约需要30余道工序80多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工艺要求。
假妮西关饸饹主料是荞麦面,荞麦被称为最富营养的谷类作物,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抗菌、消炎及保健等功效。是男女老幼皆宜的杂粮面食。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即汤面)。”食时不仅带有特异的香味,且对身体大有补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到:“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荞麦有诸多优点和功效,对于当今追求健康饮食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和面时,用80%的荞麦面、20%的小麦面,用摄氏50度左右的温开水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块,水温和软硬掌握好,还要留下合适的醒面时间,这样轧到锅里的面条才不烂、不断、劲道、爽口。
把和好的面块塞入饸饹床,饸饹床的漏窝里挤轧出的面条直接落在滚开的汤锅里,大锅宽汤,面条在锅里滚上两滚,倾刻就熟。
饸饹使用的卤肉汤,极为讲究。肉以农家猪的后臀肉为主,肉块切的大小,刀口的方向都有讲究。炒肉时炒糖上色,然后往肉里兑汤。高汤用猪大骨加祖传的的秘方汤料包文火熬制。卤肉汤的配料投放顺序、火力大小、控制时间等等,是西关饸饹面制作技艺的家传之一。
饸饹面盛入碗中卤肉汤、肉码、鸡蛋,撒上香菜即可上桌。独有的民间秘方和特别的制作工艺,形成了假妮西关饸饹面“面光滑有劲,劲道爽口、汤味美鲜香,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色浓郁”的独特风味。便有了“荞麦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中国饸饹千千万,假妮西关饸饹数第一”的美誉,成为群众喜欢、社会认可的百年老字号。
假妮西关饸饹传承人申换彩:申换彩的丈夫孙文华是西关饸饹第四代传人。2010年,申换彩为将“假妮西关饸饹”这个百年老字号发扬广大,做大做强,她更新观念、大胆改革,推行标准化,实行“六统一”,全方位打造“假妮西关饸饹”这一百年品牌。“假妮西关饸饹”荣获“中国丝绸之路十佳特色面条”、“中国优秀传统手工面条”、“2014年中国十佳特色面条”和“2014年中国优秀传统面条”,2016年获得“中国十佳老字号餐饮名店”称号。
西关饸饹面传承人申换彩
西关饸饹面历史上使用的面床
西关饸饹面起锅时的工作场景
四代人做了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