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影印 | 孫星衍平津館本《説文解字》影印前言
孫氏覆宋本《説文解字》
孫星衍平津館本《説文解字》影印前言
東漢許慎撰《説文解字》十五卷,是一部以五百四十部爲綱,全面分析小篆形體並説解本字本義的小學專書。南唐時期,徐鍇依《説文》原本,附以注釋,作《説文解字繫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亦稱《繫傳》或《通釋》。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徐鉉等人奉詔校定《説文解字》,整理爲《説文解字》三十卷,世稱“大徐本”,亦通稱《説文》。
關於徐鉉等人的校定工作,根據徐鉉、句中正等人的上表,主要包括七個部分:其一,“以集書正副本及群臣家藏者,備加詳考”,即據集賢院藏書正副本、群臣家藏舊本《説文解字》詳考文字。其二,“有許慎注義序例中所載,而諸部不見者,審知漏落,悉從補録”,即將不見於《説文》正文而《説文》偏旁及許慎《説文解字叙》中有的“詔”“志”“件”“借”等十九字,補入《説文》正篆,世稱“大徐十九篆”。其三,“復有經典相承傳寫及時俗要用,而《説文》不載者,承詔皆附益之,以廣篆籀之路,亦皆形聲相從,不違六書之義者。其間《説文》具有正體,而時俗譌變者,則具於注中。”即將《説文》未收而經典傳承、時俗要用的文字,附在各部之末,以“新附”標出,注明本義、六書,或另注出《説文》正體、辨析文字訛變。其四,“其有義理乖舛,違戾六書者,並序列於後,俾夫學者無或致疑。”即將俗書訛謬、不合六書的“斖”“暮”“熟”“迴”等二十八字,開列在“新修十九文”後。其五,“許慎注解,詞簡義奥,不可周知,陽冰之後,諸儒箋述,有可取者,亦從附益,猶有未盡,則臣等粗爲訓釋,以成一家之書。”即取李陽冰、徐鍇、徐鉉等人之説,别注於《説文》之下。其六,“《説文》之時,未有反切,後人附益,互有異同,孫愐《唐韻》行之已久,今並以孫愐音切爲定,庶夫學者有所適從。”《説文》校定之時,宋代官修韻書尚未開始,故徐鉉等人取孫愐《唐韻》反切,注於各字之下。其七,“其書十五卷,以編袟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共三十卷”,即釐爲三十卷。
天水一朝,《説文解字》經校定呈上後,即下國子監雕爲印板頒行,並仍由徐鉉負責點檢書寫彫造,這當是《説文》最早的刻本,也是《説文》從抄本紛繁到歸於定本的關鍵一環。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國子監的各書印板悉爲擄去。南渡之初,曾有詔尋訪舊監本刻板,以應時需。今所見的舊本《説文解字》,俱開雕於南宋初年,並迭經宋元遞修,末附有北宋中書門下牒徐鉉等文,或即祖出北宋監本。宋本《説文》板框高約18.1厘米,寬12.8厘米,大字行十六至二十字左右,小字雙行,行二十至三十字不等,框格不大而版式狹凑,清人多稱爲“小字本”。根據板片、刻工、文字和相關文獻記述,存世的小字本《説文》有早修本和晚修本的差别,早修本經過元代一次修補板,板心下方一般有刻工姓名,保留了較多早期文字、反切的面貌,其修補板下限,約在元代大德年間。晚修本經過元代兩次修補板,與早修本相較,計補刻六頁,並有剜去刻工、改用俗字、修改訓釋、更改反切的修板現象,其修補板的年代大約是元代末年。有明之時,誠如段玉裁所言,“多有刊刻《五音韻譜》者,而刊刻鉉書者絶少”。降及清代,《説文解字》的刊本,概可分爲大字本系統和小字本系統。大字本系統,肇耑於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閣本《説文解字》,封面題“北宋本校刊/説文真本/汲古閣藏版”,板框高21.3厘米,寬16.1厘米,每半頁七行,大字十五字,小字雙行,約二十字。汲古閣本《説文解字》刊行後,學者始復見大徐本“始一終亥”的舊貌。然就汲古閣本的底本,毛扆題識云:“先君購得《説文》真本,係北宋板,嫌其字小,以大字開雕”,似以小字本爲底本,翻刻爲大字本。至嘉慶年間,段玉裁借得周錫瓚所藏汲古閣第五次校改校樣、趙均抄大字本《説文》、小字本《説文》、葉萬《説文》抄本並王昶藏小字本《説文》,始推測“毛氏所得小字本,與今所見三小字本略同,又參用趙氏大字本”。段玉裁跋趙均抄本又云:“宋刻《説文》多小字,獨此本大字。蓋宋刻有此大字本,而趙氏影抄也。”“今按毛版方幅字數,正與此本同,未知毛氏有此槧本,抑或當日趙抄在子晉家,故仿刻也。”即指出汲古閣本或與趙均抄本有關。段氏《説文訂》同時指出,汲古閣本經過毛扆多次剜改,“四次以前,微有校改,至五次則校改特多,往往取諸小徐《繫傳》,亦間用他書。”今據趙均抄本《説文》、南京圖書館藏毛扆康熙四十三年(1704)試印本校樣、淮南書局翻刻毛扆康熙五十二年(1713)第五次校改校樣及現存的汲古閣本《説文解字》的諸多印本來看,汲古閣本《説文解字》,蓋祖出趙均抄本或其録副本,並曾以宋小字本《説文》及其他字書、韻書校改,寫樣或在毛晉時已經完成,康熙年間汲古閣本刊成後,毛扆曾多次剜改書板,加以毛扆去世後版片易手,形成了汲古閣本複雜的印本面貌。康熙以訖乾嘉時期,通行的汲古閣本,是經過五次剜改的後印本。乾隆三十八年(1773)朱筠據汲古閣五次剜改本翻刻的椒華吟舫本,光緒七年(1881)據周錫瓚舊藏汲古閣本第五次校樣摹刻的淮南書局本,皆汲古閣本之餘緒。小字本系統,始於嘉慶年間額勒布刊藤花榭本《説文解字》,封面題“仿北宋小字本説文/嘉慶丁卯年開雕/藤花榭藏本”,刊於嘉慶十二年(1807),書前有額勒布序,書末牒文後有“秣陵陶士立臨字”字,板框高21.5厘米,寬15.0厘米,依宋小字本《説文解字》正文、行款翻刻,板心不依舊式,行字大小介於平津館本、汲古閣本之間,《書目答問》有“藤花榭額氏刻中字本”之説。孫星衍嘉慶十四年(1809)作《重刊説文解字序》,中云:“毛晉初印本亦依宋大字本翻刊,後以《繫傳》刓補,反多紕繆。朱學士筠視學安徽,閔文人之不能識字,因刊舊本《説文》,廣佈江左右,其學由是大行,按其本亦同毛氏。近有刻小字宋本者,改大其字,又依毛本校定,無復舊觀。”即分别評述汲古閣本、椒華吟舫本、藤花榭本之不足。孫星衍刊平津館本,約刊成於嘉慶十五年(1810),封面題“嘉慶甲子歲仿宋刊本/説文解字/五松書屋藏”,標目卷末頁有“江寧劉文奎弟文楷模鐫”字,板框高18.2厘米,寬12.7厘米,版式、行格、文字一依宋本,故《書目答問》稱爲“平津館小字本”。
平津館本《説文解字》,祖出宋本,承上啓下,乃清代《説文解字》刊本中校勘最精、影響最大、流布最廣的版本,這得益於孫星衍、顧廣圻獨到的學術眼光與“不校校之”的刊刻理念。孫星衍刻本的底本,係孫星衍嘉慶十二年(1807)冬自額勒布處借得的宋本《説文》,鈐有毛晋、毛表、季寓庸、季振宜、戴大章、汪灝等人之印,約乾嘉之際歸額勒布氏,後經汪喜孫、楊以增、陳清華等人遞藏,今歸國家圖書館。在今存世的八帙《説文》宋元遞修本中,額勒布藏本流傳有緒,保存完整,且刷印時間最早,洵爲善本。孫星衍時又有錢侗影寫王昶本,經二本粗校後,孫氏決定以額勒布本爲底本,寄與“屢見宋槧”的顧廣圻主持翻刻。平津館本刊刻時,不僅忠實地依照宋本的板框大小、文字行款和文字内容翻刻,且翻刻了宋本元式的板心大小字和刻工,乃當時條件下最爲精審的《説文》仿宋刊本。至同治、光緒年間,陶升甫刻本、丁艮善刻本、蔣瑞堂刻本均依平津館本原行款翻刻,陳昌治刻本、小學彙函本則依平津館本文字,改易行款翻刻。然各本翻刻時,難免摹寫訛誤,疏舛轉多。
葉德輝《書林餘話》卷下有云:
乾嘉以來,黄蕘圃、孫伯淵、顧澗蘋、張古餘、汪閬源諸先生,影刊宋元明三朝善本,模印精工,校勘謹慎,遂使古來秘書舊槧,化身千億,流布人間。其裨益藝林津逮來學之盛心,千載以下,不可得而磨滅也。
平津館本《説文解字》,就是顧廣圻參與的諸多“模印精工,校勘審慎”的影刊宋本中的一槧,今師顧堂取平津館本原刻影印,亦能“使古來秘書舊槧,化身千億,流布人間”。兹敘大徐諸刻之源流,略述平津館本於清代《説文》刊本之地位,並期该本之影印,能为讀者研習《説文解字》提供一個重要讀本。
婧宸於京師爾雅居
注:本文爲《孫氏覆宋本説文解字》影印説明,略有增删。
書影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排版: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