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智泉流韵》特邀作家阿刘原创文学评论《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

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

论文提要

如果说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一座宝藏,那么,《狂人日记》等九篇可谓是其中最夺目的瑰宝。而这九篇均为悲剧精品。本文将探究鲁迅这些小说的悲剧美。

一,关于悲剧与美

惟其“有价值”而又被“毁灭”,才能称之为悲剧;正因为是悲剧,才更能震憾人心,催人由悲愤而冷静,促人由清醒而奋争。

美者,好,善之谓也。“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绝不是美。而悲剧美属于美学范畴。

二,从人物形象看悲剧美

形象的变化来自精神的变化,精神的变化源于遭遇的悲惨,透过鲁迅对人物形象的刻划,我们看到了悲剧主人公不幸遭遇的人生轨迹。

三,从人物性格看悲剧美

鲁迅所写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精神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他对于悲剧人物性格的揭示,赋予悲剧美以深刻的内涵。

四,从环境描写看悲剧美

环境是映照悲剧人物的背景。鲁迅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一体,采用或对比,或反复;或隐喻,或旁衬等方式。渲染悲剧色彩,烘托悲剧氛围,多角度的表现了悲剧美。

五,从表现手法看悲剧美

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在“采用外国良规”,“择取中国遗产”两方面,鲁迅小说都具有开路先锋的作用。其悲剧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六,悲剧的根源及启示

悲剧的根,源自滋生悲剧的社会生活土壤。要消除这种悲剧,必须改良这种“土壤”。鲁迅正是通过深入挖掘悲剧根源,才使悲剧美得到了透彻展示。

引言

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者众,诸家论述颇丰,再欲试论,确乎难有新意。然重读鲁迅,仍生出无限感慨,故不避粗浅,一谈己见。

如果说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一座宝藏,那么,窃以为,有九篇可谓是其中最夺目的瑰宝。这便是《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我想:如果鲁迅的小说集中没有这九篇,其份量必将大为减轻。而这九篇均为悲剧精品。尽管表现各异,而其悲剧色彩则一,这便诱发我也想探究一下鲁迅小说的悲剧美。

一,关于悲剧与美

谈及悲剧,想来不难查出几家高论。但谈及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则必然要引出鲁迅自己给悲剧和喜剧所下的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惟其“有价值”而又被“毁灭”,所以可悲,可恨,所以才能称之为悲剧;正因为是悲剧,才更能震憾人心,催人由悲愤而冷静,促人由清醒而奋争。郭沫若也认为:“悲剧的戏剧价值不是在单纯的使人悲,而是在具体地激发人们把悲愤情绪化而为力量。”(《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基于此,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写的九部历史剧中除了《卓文君》外,都是悲剧,其影响也诚如所言。

鲁迅的小说,当然并不都是悲剧,但我却对其中的悲剧性作品尤为推崇,为何?是因为这些作品确实“看上去很美”。 美者,好,善之谓也。“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绝不是美。而悲剧美属于美学范畴。在悲剧作品中,伴随着美感愉快的悲哀,沉痛,愤怒,怜悯,恐惧等情感反应都一一成为审美的对象并具有了美的属性。鲁迅是写作悲剧的高手,他的悲剧性作品感人至深,达到了悲剧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它们的名字与鲁迅的名字一样不朽,这就是美的力量。

二,从人物形象看悲剧美

鲁迅认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看过《祝福》,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祥林嫂的眼睛。———“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一副怎样令人心碎的形象呀!想当初,“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颊却还是红的。”当她第二个男人魂断伤寒,儿子阿毛又命送狼口之后,这巨大的不幸,已使她虽还“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她相信柳妈的话,怕将来到阴司,两个死鬼男人争,阎王只好把她锯开。竟不惜将辛辛苦苦快一年积存的工钱,全拿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这下她自以为已经解脱,于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坦然去拿祭祀的酒杯和筷子。然而依旧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到此时,她已万念俱焚,只下一副躯壳。再后来,这副躯壳也倒下了。她死了,死在阴沉的雪夜,死在鲁镇准备着“祝福”的时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诗性刻划正是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悲剧美感之所在。

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而被人取笑的孔乙己也是不幸的。“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痛。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在被打折了腿之后,“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已经不成样子”的他“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路”的前方没有生的曙光,只有死的暮色------

如果说祥林嫂的死让人心碎,那么,孔乙己的死让人伤叹,而子君,魏连殳的死让人痛惜,夏瑜的死让人遗憾,阿Q更是死的冤枉。狂人未死,但时时感到要被人“吃”掉。闰土活着,他“脸上虽然刻着许久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形象的变化来自精神的变化,精神的变化源于遭遇的悲惨,透过鲁迅对人物形象前后变化的刻划,我们看到了悲剧主人公不幸遭遇的人生轨迹。

三,从人物性格看悲剧美

鲁迅所写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精神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他笔下的悲剧人物都具有某些人类普遍追求的美德或正直性格。小说正是通过其被旧的伦理力量“毁灭”的过程,来肯定善美品格的价值,从而使人震惊,奋起;在道德上受到陶冶,在审美理想上获得升华。悲剧美便是通过这种强烈情感反应而产生。

“狂人”和夏瑜的性格在于叛逆,而他们之成为悲剧人物也正在于叛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培养成孔乙己的自尊性格,同时也把推上了为封建制度殉葬的道路。

应该说,性格会影响命运,但反过来命运也会影响性格。闰土由一个活泼机灵的少年变成一个呆滞麻木的人,这个性格变化源于“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万念俱灰时祥林嫂的“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但是我们从她当初出逃,抗婚两次与命运的抗争中,还是看到了勤劳善良的她也曾有过的倔强性格。一是第一个男人死后,她瞒了严厉的婆婆逃出来做工;二是当被婆家人强行嫁到(实为卖进)深山野坳时,她一路嚎骂,头撞香案,拼死反抗。然而,惨酷的封建礼教最终彻底摧垮了她的精神,使她始而悲哀,胆怯,继而消尽悲哀,仿佛木刻,这个变化是多么的让人痛心。

同样,不幸的遭遇也改变了子君的性格。当初她是多么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呼声。但是涓生的失业,生活的无着,却使“无畏的子君”“变的怯弱了”。再到后来,“子君已不仅颓唐,而且凄惨了”。

此外,《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热心社会变革到消极颓唐地敷衍生活,也反映出其性格上的弱点。又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辛亥革命时期是一个“新党”,革命理想的破灭,使他有一种失落感,性格发生变态,成为“孤独者”。最后又变态地走向自己性格的反面:“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尚,所主张的一切了。”这也说明: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的压迫下,动摇妥协,改变初衷,既是由于其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也是小资产阶级缺乏坚定性的表现。

而阿Q固不幸,也不争。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这种性格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弱点。当然,阿Q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朴质,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排斥异端等。但辛亥革命起来时,阿Q有做革命党的要求。这是因为阿Q这样的农民,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性格必然会有发展,会从精神胜利法转为要求改善生活现状,获取温饱的实际的胜利。然而,比精神胜利法更可悲的是,封建势力变为革命党,作为封建势力对立面的农民阿Q要革命而不获准,反被当作抢劫犯,送上了“大团圆“之路。这是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总之,鲁迅小说表现的都是凡人悲剧,而非英雄悲剧。欧洲古典作家认为悲剧的主角必然是英雄豪杰,以为这样才能表现崇高壮美。鲁迅一反过去的审美趣味,他认为“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把人们熟视无睹,不以为奇的悲剧描写出来,,对于认识社会和改良人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四,从环境描写看悲剧美

环境是映照悲剧人物的背景。鲁迅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一体,采用或对比,或反复;或隐喻,或旁衬等方式。渲染悲剧色彩,烘托悲剧氛围,多角度的表现了悲剧美。

在《故乡》里阴晦的天气下,没有活气的萧索荒村,瓦楞上当风抖动的断茎枯草,即将易主的老屋,使人内心不禁悲凉,生发几多感伤。

想到闰土,“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而见到的闰土已不是记忆上的闰土了。离开故乡,“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忽地模糊了。”作品的最后与前面照应,“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唐朝崔护的一首诗勾起人们对物是人非的诸多感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时也是人面桃花,物是人非吗?不!确切地说,人已全非,物也不是。过去的一切都变得朦胧模糊了。

在《药》中,“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昙祝寿时候的馒头。”实在是耐人寻味,坟场上“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是死一般静。”及至乌鸦飞过坟顶,一切尽在不言中。

《祝福》里“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而祥林嫂正是孤独凄凉地死在鲁镇准备“祝福”的阴沉的雪夜。这种有力的烘托强烈的对比,怎不令人心酸,怎不令人悲愤。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板床。”涓生带着悔恨和悲哀,重来这一间破屋。“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群却决不再来。”“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伤逝》中的这一段描写,分明是让我们也领悟了“伤逝”的深刻内涵。

五,从表现手法看悲剧美

鲁迅善于根据不同主题,不同题材的需要,选择最佳的表现手法。换言之,《呐喊》,《彷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同时也吸收运用了其他创作流派的表现手法。如: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意识流等。其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最为普遍,浪漫主义的抒情特点也较明显。

《药》中多用隐喻,如以“夏瑜”喻秋瑾,以姓氏“华”,“夏”喻国族华夏等。至若以“人血馒头”喻烈士的血没有成为救治社会人生的良药;由犯人和穷人的坟联想到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借乌鸦飞过坟顶表示夏瑜死的冤枉。这些描写则与象征手法有关了。

鲁迅通篇采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写的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狂人”就是一个带象征性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因他曾把象征封建思想观念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便招来了人们的反对和迫害。受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此篇格式采用日记体,以狂人的幻觉为线索,联缀一些生活和思想的片断。而对于象这种因时时感到要被人“吃”掉,以至精神混乱,及在别人看来分明是疯子的“狂人”来说,用这种“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体来表现主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而阿Q为何不叫阿A或者阿B?虽有不知是叫阿桂(gui),还是阿贵(gui)之说。可能是因为“Q”字象征脑壳后面垂了一条长辫子。那盯过阿Q的象鬼火的狼的眼睛及看过狂人的赵家的狗的眼睛是很可怕的,但还有“更可怕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这就不仅是阿Q和狂人的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戚而能谐”是鲁迅悲剧剧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既可悲又可笑的。——头皮上的瘌疮疤被闲人们玩笑,他说“你还不配------”;挨了闲人们的打,他想“我总算是被儿子打了,现在是世界真不像样------”;在死到临头,叫他画押时,他还“使尽平生的力------立志要画得圆”,在圈而不圆后,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而祥林嫂相信死后分尸的恫吓,去捐门槛,则既可悯又可笑。孔乙己的不会营生,又总是满口这乎者也,同样既可怜又可笑。鲁迅还根据悲剧的不同内容,不同人物,赋予悲剧以多样化的格调。《药》受安特列夫小说的影响,通篇充满阴沉的格调;《祝福》中流露的是阴沉的凄凉的格调;《故乡》里回旋的是沉郁的悲凉的格调;《伤逝》则可以说是感伤格调的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艺术表现在于:通篇是主人公涓生的内心独白,浓厚的抒情色彩,带有跳跃的心理意识的描写。其中对四只小油鸡和小狗阿随的描写,决非可有可无。对并不爱花,而爱动物的子君来说,她把它们当成了她与涓生刚建立起来的“家”的“成员”。然而,在他们贫困到了填不饱自己的肚子只得吃了“其实都很瘦”的油鸡;放了“瘦得太可怜”的阿随时,子君的“凄惨”已是可想而知的了。随着子君的走而死——“死在无爱的人间”,阿随的放而回——“瘦弱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此时,凝重的悲剧气氛已将我们整个地笼罩了。

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在“采用外国良规”,“择取中国遗产”两方面,鲁迅上述小说都具有开路先锋的作用。鲁迅悲剧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六,悲剧的根源及启示

看过《祝福》,我曾想:如果真有祥林嫂其人,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帮她一把。但我又不能不想:假定这些“如果”能够成立,就算我能改变她一时的命运,又能改变她一生的命运吗?就算我能改变一个祥林嫂的命运,又能改变十个,百个祥林嫂的命运吗?

悲剧的根,源自滋生悲剧的社会生活土壤。要消除这种悲剧,必须改良这种“土壤”。鲁迅透彻地展示了悲剧的美,同时也深入地挖掘了悲剧的根。或者说,正是通过深入挖掘悲剧根源,才使悲剧美得到了透彻展示。

我可以肯定地说,《药》的核心要点在于馒头上沾的是烈士的鲜血。如果去掉了这个要点,将大意变为:华小栓得了痨病,华老栓听说吃人血馒头有效,就去买了一个,结果小栓还是死了。那么,这个故事只能说明这种馒头并不能治好痨病。而当这个馒头上沾的是烈士的血,其思想意义就随之深化。作品中觉醒与昏睡,牺牲与苟活的对立,不仅是革命者的悲哀,而且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运动与群众关系的深沉思考:由于没有发动群众,辛亥革命烈士的牺牲,不为群众所理解,烈士的血没有成为救治社会人生的良药。由此推导下去,真正是“药”是什么呢?便是只有改变群众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使他们理解并支持革命。

鲁迅十分清楚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社会停滞落后的根源。他借“狂人”之口提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及礼教“吃人”的本质。对于阿Q,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寄希望于人们能摆脱阿Q那样的精神状态,以求新生。

鲁迅小说着意于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特别关注在封建压迫下的广大农民和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写出了他们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闰土“像一个木偶人”;祥林嫂在惨酷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悲惨地度过一生;孔乙已无疑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者,封建思想的毒害及炎凉世态是其悲剧的原因;《伤逝》中从后来涓生醒悟到的:“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引发了人们对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问题的思考,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和片面追求个性解放的必然失败的认识。

综上所述,鲁迅重视多方面地揭示造成悲剧的根源,既有社会历史的根源,也有人物自身思想性格上的根源。重读鲁迅,感受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它还触动了我们的灵魂,促使我们冷静地思考该怎样做人,以及该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做些什么------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4)     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没有赞赏费就没有稿酬。

(5)   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月累积稿酬不足10元的就不发放了,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

(6)     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凡是作者的作品点击阅读量超过500奖励10元,超过1000奖励20元,依次类推。  

(7)    平台实行文章采用奖励制,凡是每月用稿20篇以上的作者奖励100元。

合作媒体:

《平顶山日报》落凫文艺副刊

《鹰城》杂志纸刊

中华网络作家协会博客圈

中国作家协会精品电子旬刊

主编:郭进拴

稿费:郭进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