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弱抑强、各个击破分化政策到明蒙全面战争,朱棣终于坐不住了
经过3年与朝廷大军的周旋和鏖战,燕王朱棣成功夺得皇位,建元“永乐”,成为明帝国的第三位皇帝。但在这场空前激烈的皇室操戈中,朱元璋精心构建数十年的北疆防线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皇帝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自北元灭亡后,漠北蒙古势力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兀良哈势力最弱,分布在今天西辽河、老哈河一带,早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就归附明朝。明廷在兀良哈部所在地区设立了3个羁縻卫所——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是兀良哈部众的主要根据地,位于屈裂儿河(即今归洮河,位于内蒙古扎赉特旗境内,是洮儿河的支流)和朵颜山;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福余卫位于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后以朵颜卫独大,故又称“朵颜三卫”。尽管兀良哈部名义上是明帝国属民,但由于其靠近鞑靼,经常受鞑靼胁迫一起骚扰明边。
鞑靼又称东蒙古,主要活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势力覆盖贝加尔湖以南、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占据了曾经是蒙古帝国和北元政权的首都和林,所以被视作是蒙古本部。在永乐年间,大部分时候都是鞑靼部威胁最大。它不仅仅最靠近明帝国,还经常联合东边的兀良哈南下骚扰明边。这也正是朱棣五次远征蒙古中有四次针对鞑靼的原因。
瓦剌也称卫拉特,位于鞑靼以西、亦力把里(今新疆中亚一带)以北,主要活动在科多河、额尔齐斯河、准噶尔盆地,远及中亚附近。与鞑靼不同,瓦剌并非黄金家族后裔,它杂糅了大量中亚草原民族血统,由于与成吉思汗世代联姻,才并入蒙古大家庭的。所以鞑靼一向将瓦剌视作蒙古别部,甚至不把他们当蒙古人看待。即便是在日后,统一全蒙古的瓦剌太师也先自立为蒙古可汗,也不久即惨遭鞑靼知院所弑。不过在永乐年间,瓦剌分裂,被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3位首领控制,而太平和把秃孛罗都是亲明派首领,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对明帝国的威胁不如鞑靼大。
针对漠北蒙古已经分裂成3个部分的事实,朱棣采取扶弱抑强、各个击破的政策对其分化瓦解,以期蒙古高原势力达到动态平衡。正所谓“分则易制,合则难图”。早在隋朝,外交家长孙晟就用均势政策离强合弱,致使强大的突厥汗国分裂成东、西两大部分。要实现均势,有招抚和战争两种手段。就成本而言,战争远比招抚高昂,更何况三年靖难之役给明帝国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明军一时无能力大规模出塞。所以,朱棣在永乐初年对国内进行休养生息,对漠北蒙古则提供优厚的待遇,对投降的蒙古首领大量授官封爵,极大地扩充了鞑官体系。
据邸富生先生统计,永乐朝归附的蒙古人可能达5万人之众。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允诚。吴允诚本名把都帖木儿,于永乐三年(1405年)率其部众5000人归附明朝。朱棣大喜,赐其汉名吴允诚,并任命他为右军指挥佥事。日后,他曾两次参加远征漠北之役,为明帝国巩固边防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最关键的是要使蒙古诸部首领臣服。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册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如前所述,鬼力赤弑北元皇帝坤帖木儿,自立为鞑靼可汗,但鬼力赤并不具有黄金家族血统,所以在蒙古诸部没有号召力,地位岌岌可危。朱棣抓住这个机会向鬼力赤抛出了橄榄枝,因为根据势力均衡理论,扶持一个较弱的首领,有利于分裂。朱棣遣使朵儿只等前往漠北招谕鬼力赤:“今天下大定,薄海内外皆来朝贡。可汗能遣使往来通好,同为一家,使边城烽堠无警,彼此熙然共享太平之福,岂不美哉!”(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第十八卷》)尽管鬼力赤对此没有积极回应,但朱棣的招抚政策效果显著。不仅如此,朱棣还一反洪武时期“严交通外夷之禁”,在明蒙边境设立马市,允许蒙古部落与明帝国通贡互市,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明蒙关系。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军皇帝,朱棣深知仅仅依靠和平手段是不足以控制蒙古诸部的。他还通过广泛设立羁縻卫所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略:东设奴儿干都司,以松散的179个卫所管辖女真人,将整个东北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纳入帝国版图,并经常派中官带领明军巡视乌苏里江、松花江及黑龙江,使奴儿干都司与朵颜三卫相互呼应,对东蒙古进行严密监视,同时切断鞑靼与朝鲜的联系;西置哈密卫以隔绝蒙古与乌斯藏的通道,以收“断匈奴左臂”之效;将大量蒙古降卒安置在漠南。这样,朱棣布置的“巨网”通过女真人、兀良哈人、漠南蒙古降卒,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漠北蒙古进行包围压制,迫使其北逃。
对于那些不识时务南下骚扰的蒙古顽固分子,朱棣则采取积极防御的政策:
“向虏未入寇之时,屡敕尔等严守备,勿轻忽。今闻虏入境劫掠,此不用朕命故也。其即收集各屯人畜于近城暂住,严固守备,审度事机,可发军则发,不可即止,务在万全,慎毋轻率,前过深,可为戒矣!”(杨士奇等《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四》)
但仅仅“严固守备,审度事机”,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动。所以朱棣在防御的基础上适当主动出击,发动“有限战争”,出动军队“哨捕”,即捣巢战术。明军派少量精锐骑兵出塞,出其不意突袭蒙古诸部根据地,或于秋冬对蒙古草原纵火焚烧,以坚壁清野的“烧荒”使蒙古不堪其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蒙古诸部的势力,从而达到减少蒙古势力南下次数的目的。
和平始终是短暂的,永乐五年(1407年),在漠北饱受非议的鞑靼可汗鬼力赤被鞑靼掌权人物——太保、枢密院知院阿鲁台所杀。同年,阿鲁台迎立北元末帝坤帖木儿的胞弟本雅失里为鞑靼可汗;其本人自任鞑靼太师,仍掌握实权。刚即位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一样,都具有很强烈的反明倾向。这是由于本雅失里早年生活在帖木儿帝国的缘故。
当时正是帖木儿帝国的全盛时期,本雅失里想必是亲眼看见了帖木儿大帝拘留并虐待傅安、郭骥等明帝国使臣,甚至还公开侮辱明帝。永乐三年,69岁高龄的帖木儿大帝还计划亲率20万远征军伐明。要不是帖木儿大帝在征途中病逝,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的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而这一系列极端蔑视明帝国的举动,深刻助长了本雅失里对明的仇视。远在都城南京的朱棣并不清楚这些情况,依然延续一贯的招抚政策。永乐七年四月,朱棣派郭骥出使漠北,并将刚刚俘获的22个本雅失里部属送还。没想到傲慢的本雅失里非但没有领情,还杀了使臣郭骥,并准备向东攻击兀良哈。消息传来,诚心怀柔蒙古诸部的朱棣大为光火:“朕以至诚待之,遣使还其部属,乃执杀使臣,欲肆剽掠,敢肆志如是耶?逆命者必歼除之耳!”(毛佩琦《永乐皇帝大传》)
鉴于漠北草原势力失衡,朱棣已决意对鞑靼大规模用兵,这标志着明蒙关系由有限战争转变为全面战争。
本文节选自《战争事典034》
目录
后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争霸——克里奥门尼斯战争
廓清漠北——朱棣五次远征蒙古之役
尼德兰上空的橙色旗——荷兰立国记和八十年战争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