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多少蛇岛,为何大连蛇岛的蛇越来越凶猛?专家终于说出实情
地球表面71%是海洋,仅有29%是陆地,并且在江河湖海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岛屿,总数在5万个以上,总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基本上与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加拿大相当。
在全球数以万计的岛屿中,大约有7000多个因蛇而命名的“蛇岛”,比较有名的,国外有3个,分别是越南蛇岛、马来西亚蛇岛、巴西蛇岛,而在咱们国内则有泸沽湖蛇岛、大连蛇岛、千岛湖蛇岛、南湾水库蛇岛、钓鱼岛列屿蛇岛、仙女湖蛇这6个蛇岛,其中大连蛇岛尤为出名。
“蛇岛”顾名思义就是岛上的动物以蛇类居多,而且往往都是毒性极强的蛇,因此才会被称为蛇岛。大连蛇岛之所以能在数千个蛇岛中排在前列,可谓是实至名归,那么它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了解一下。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大连蛇岛“屹立”在旅顺口区西北部的渤海里,距离辽东半岛的直线距离约7海里,也就是12.964公里,是一个面积非常小的内海小岛之一,东西最长约1500米、南北最宽约800米,总面积仅1.2平方公里(不包括周边散落的两个小岛,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称之为“屿”)。
在这个总面积只有约1.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生存者约20000条单一的剧毒蝮蛇,并且这里也是全球唯一一处只有单一品种黑眉蝮蛇生存的岛屿,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然而据科学记载,大连这座蛇岛在很久以前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与渤海—华北盆地连在一起的一个面积很大的陆地,只不过是处在这块陆地的边缘,相当于一个小山峰,也就是说大连蛇岛是一小土堆形成的岛屿。
在造山运动以前,大连蛇岛与四周的渤海海盆还是一片广阔郁郁葱葱的陆地,有很多种类的动植物分布,其中就有蝮蛇。
受地质活动的影响,造山运动在这一带加剧,使得渤海这个原本与华北地台属于同一部分的区域出现了大面积塌陷(延伸2400多公里的郯庐断裂带就从渤海东部穿越),逐渐被海水淹没,而处在边缘的一些“小土堆”,由于受到挤压不仅没有塌陷,反而不断抬升,海拔越来越高,最后形成孤立的小山包。
由于造山运动,这个小山包也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岛,随着原始陆地峰峦叠翠的生态环境被彻底打破,原始生态环境面积大幅减小,整个自然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绝大部分生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逃离”或被灭绝,而少量无法“逃离”的生物,尤其是蝮蛇只能与这个“小山包”同生共死、相依为命,最终活了下来,实现了蛇岛之中唯一能够实现与岛共存的物种,形成了这座有名的“大连蛇岛”。
为什么大连蛇岛上的蛇越来越凶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上文中讲到,渤海—华北盆地的造山运动,使得大部分生物遭到灭绝,然而这个小山包上的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由于没有充足的食物支撑,因此小岛上的生物链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争夺食物,岛上的许多动物在“厮杀之中”陆续灭绝,只有少数的生物能生存下来。
而不同的是,蝮蛇在长期的进化中练就了“扛饿”的本领,具有超强的饥饿忍耐力,能够很长时间不进食也能存活下来,而且蝮蛇除了有同类里必须的冬眠,而且还养成了独一无二的夏眠习惯,如此一来就能将新陈代谢降至更低,等待下一次捕食。具备了这种“饥饿忍耐力”,这帮懒家伙可以做到一年只吃几顿就能维持生命,也就是平常人们说的猪那样,吃饱了睡、睡饱了接着吃。
然而蝮蛇之所以能在蛇岛上站住脚,并成为岛上种群数量最多的动物,与迁徙中的候鸟在此“停靠”是分不开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蛇岛位于渤海海峡附近,是很多南来北往“歇脚”的地方,每年秋末气温逐渐下降的时候候鸟拖家带口由北向南飞,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再由南向北飞,经过一段长距离飞行之后,必然会找一个落脚点进行调整,蛇岛不偏不倚正完全称得上是海上的一座“绿洲”,是候鸟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
毋庸置疑,蝮蛇“占山为王”,是蛇岛上名副其实的“山大王”,每年春秋两季大量候鸟的“造访”,在岛上捕食昆虫或采食种子的时候,一些鸟儿也无疑成了这些“山大王”的食物。而对于蝮蛇来说,为了适应这种明显的食物季节性供应,也养成了夏眠的习惯,故而春季和秋季对于它们来说就是“过年吃饺子”的时候了。
然而,与其它的“绿林好汉”不同的是,蝮蛇要想成功捕食候鸟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鸟类的警惕性都非常高,并且往往在捕食的过程中鸟儿还有“哨兵放哨”,再加上候鸟迁徙只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时间比较短,因此蝮蛇想要捕食鸟儿就必须使自己变得凶猛起来。
蝮蛇没有手脚,想要变的越来越凶猛,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击速度更快、毒性更强,否则就没有捕杀候鸟的能力,最终也就会走向灭绝。
为了适应岛上这种生态环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捕食到候鸟,蝮蛇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将候鸟杀掉,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毒液的毒性越来越强,只有这样才能一招毙命饱餐一顿。
自然环境改变了蛇岛上的生态系统
与其它蛇类以鼠、蛙、鸟、兔、鱼等为食不同的是,大连蛇岛上的蝮蛇主要以“来访”的候鸟为食,食物来源极为单一。很显然,蛇岛上的蝮蛇打破了生物链的常规,在没有完整生态系统支撑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可谓是创造了蛇岛上的生命奇迹。
从蛇岛的形成之初,就注定这里动物种类比较稀少,在原始生态环境尤其是食物链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后,尽管蝮蛇的食谱中失去了其它更多的动物来进行支撑,主要以候鸟为食,但却能继续在岛上存活几千万年乃至更久,这既是自然改变了这个“小山包”的生态环境的直接表现,也是蝮蛇适应蛇岛上呈季节性“供应”的这一“客观实际”。
“环境造就人”,正如俗话所说的:“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小山包”上独特的环境也造就了蝮蛇。为了生存,蛇宝宝们就必须做出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才能不被灭绝。
而候鸟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伤亡”也在不断的进化,以此来适应蛇岛上“险象环生”的环境。“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场无休止的较量中蝮蛇也将不断的进行改变,只有自身越来越强来,才能顺利捕食到前来歇脚打牙祭的候鸟,如果有朝一日环境再次发生大的变化,候鸟不再经过这座蛇岛了,它们还会进化出别的捕食方式,例如昆虫、海鱼(海鲜)等。
被蝮蛇咬伤怎么办?
蝮蛇是剧毒型蛇类之一,其毒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和血循毒素,属于混合毒素的蛇种之一,如果不幸被咬伤,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捆扎并及时就医,捆扎的方法大致如下:
在距离伤口5~10厘米处,用布条、皮带或植物根茎等以向心性的方式结扎,以此来阻断血流,避免蛇的毒素通过血液向全身播散,造成全身中毒症状的出现。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伤口进行简单的处理,例如用没有破损的塑料袋隔着,再用嘴巴吸,尽量把里面的毒素吸出来,不过要特别注意不要将这种混合型蛇毒吸入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