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读书笔记《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

此书以独特的视角,从精神分析等心理学方式,解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的一些隐晦的原型、隐喻等,让我这个学心理学的学生,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有从这个层面去读我们古人留下来的故事,听作者这么一说,不管作者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种故事能够遗留下来,显然是比较符合人们内心的一种常理,也就是,符合我们潜意识的东西,能够符合我们的原型。

读书有境界的高低,作者读书的另一种境界,又让我见识到自己读书水准之差,不能够结合自己以前的一些知识,组织起一个架构,对整个文章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

首先是玉蒲团中,中国人对性的压抑的表现;然后是潘金莲与西门庆,还有我们的关于蛇的图腾。

中国对图腾的升华,可能是全世界所没有的,我们原始人对蛇是一种惧怕,我们和蛇一起,生活在洞穴之中,常受其害,故而对其非常的厌恶与憎恨,而这种厌恶与憎恨转化成为这种崇拜,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传说之中女娲、伏羲都是人面蛇身的,这就是一种崇拜,到最后,我们把对蛇的崇拜,升华成对龙的崇拜,升华了我们的故事。

其中还有一点,就是白蛇的故事,人们通过演绎,白蛇的故事竟然从一个可恶、恐怖的故事,变成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也是非常的奇妙,也是一种升华,同时,每一个故事的演变,都能体现出人们的社会期待,这种期待,演化在故事中,不断的进入我们能够接受的框架和体系,这样,我们都成为框架和体系里面的人,故事,也就是这样,变得广为流传了。

  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第三层的思维。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立场与价值感。而不是仅仅,从作者的角度来考虑。精神分析法,很巧妙地为我们拨开了这扇铁窗。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方法在于象征的手法。所谓的象征手法,在高中的课本上也有提及到,就是一个物体所表现出的精神上的含义。就好比说,作者在描绘心情低落时,周围的环境描写会显得灰蒙蒙,而这种环境的塑造恰好反映出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而结合第三种思维,我们会考虑一旦我们处于与作者一样的精神环境时,我所碰到的状况是什么。有点类似与逆推的思想。但恰恰,从我们脑海里滋生出的要比站在作者立场上的想法要更具体,更实际。就不但能够看到作者眼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也能使我们身临其境的对不同社会现象进行揣测。

 

  还有一种方法,就在与内在和外在分开的分析方法。人对于他人呈现出的一层,我们叫做“假面”,而对于自己内心呈现的是“内我”。说来比较有意思,这种分拆开来的方法很容易解释了我们在择偶方面的标准。“内我”其实是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一个异性形象,当我们碰到与内心形象相吻合的异性时,一见钟情也就由此产生了。外在的假面与内在的内我具体来说是相斥的,一个表面坚强的人,需要一个柔情似水的伴侣来陪伴。而一个表面懦弱的人,则需要的是一个坚强果敢的人来呵护。不管对于男女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接触人情事故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周边的人对其人进行判别和运用相对应的交往方式。

   小小的侃一下,觉得人的思维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提高和拓展,无论是以后处理事情或者人际关系都有很好的帮助。

以《资治通鉴》为基础的一些历史小故事的心理还原,人物性格的分析,揣摩,以好玩的心态,结合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营养,让历史真正能够成为我们的鉴镜,期待您参与分享和互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