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益| 无人驾驶汽车越来越近 MIT教授的这盆冷水泼到点上了吗?
无人驾驶骑车明年会在全美上路……
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根本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
无人驾驶骑汽车,这个话题似乎离我们很近,媒体的热度让这项黑科技尽人皆知。
如果纯粹从技术层面看待这个问题,也许未来2~3年就可以实现;但是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即便是在部分城市和地区,普及也显得遥不可及。
让我们来听听这一段时间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各方声音,其中有科技企业,有汽车大厂,也有专家学者,热情者豪言壮语,谨慎者忧心忡忡。
除了奥迪、通用、谷歌、苹果以及Uber等世界知名厂商,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公众放弃驾驶汽车,推行无人驾驶。
最近,在忙碌太阳能屋顶的同时,他也没有忽略自己钟情的无人驾驶的推广。在上个月接受媒体采访时马斯克这样表示:“特斯拉生产的每辆新车都将配有支持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我希望2017年,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在全美上路。”
国内市场也显得非常活跃。福田汽车在10月底就宣布与百度公司针对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作为主要技术提供方的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对此表示,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将于三年内实现小规模商用化,并计划于2020年前,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
而福田汽车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商用车集团总裁巩月琼不久前在“中国日”活动上则强调:“福田汽车集团计划是年底在国内发布无人驾驶的超级卡车,但至于什么时候无人驾驶卡车能够量产,除了核心技术突破之外,关键因素还是配套的法律法规。”
从这些观点来看,技术层面上无人驾驶技术似乎很快即将完善和成熟。而10月20日的这一则新闻似乎也从侧面给出了印证:Otto和百威公司在当天完成了全球首次自动驾驶卡车货物运输。一辆沃尔沃自动驾驶卡车沿着I-25公路,从柯林斯堡,途径丹佛,到达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全程193公里的路程中,司机始终没有坐在驾驶席上,真正的实现了无人驾驶。
著名刊物《汽车杂志》发行人吉姆·霍尔德尔也表示:“2017年,我们会开始看到这项技术用在汽车制造中,在车行里出售。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你可以放开方向盘长达30秒钟,汽车会自动驾驶。”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他很乐观:“10年或15年后,人们可以放开手,完全交给汽车。”
那么,无人驾驶技术会逐渐开始出现在消费者级的车型中吗?
实际上,很多人仍在担心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和保安性能,但目前很多国外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在加紧开发这项新技术,似乎这次没有赶上潮流,就可能被竞争淘汰。
不过,未来面临的不少困难似乎集中在以下几点:例如如何让汽车和汽车之间对话,让汽车和红绿灯等道路设施交流,这样才能避开交通堵塞、相互碰撞,或者开车时突发的危险。
谷歌作为无人驾驶领域一直非常高调的科技企业,在今年7月份宣布其研发的无人汽车首次遭遇致人受伤的交通事故后,似乎没有被后续连续发生的其他事故所影响。近日,谷歌表示他们将把无人驾驶汽车调教成跟人类司机一样。当然,这是想要实现全自动化汽车的第一步。
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David Mindell却泼出了一盆冷水,他近日发表讲话时指出:“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根本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
教授为什么会有这个论点呢?他是不久前接受MIT News采访时做出的判断,“没有证据显示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改善驾驶问题。”
“我们需要反思这一技术发展的意图,它不能朝全自动发展,而应该是朝可信赖、透明、可靠、安全的自主权发展,它需要具备完整的互动性:我想让汽车做什么,它就做什么,并且只在我希望它做的时候做。”
针对技术推动者描绘的无人驾驶会让交通秩序更加井然,减少事故并且提高效率,教授直接否定,“这根本就是一个荒诞的梦。”他承认,无人驾驶汽车也许是能减轻人类司机的驾驶负担,但他坚称,这种驾驶方式仍旧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在他看来,无人驾驶、全自动潜水器曾被认为是水下探索的最理想设备,但事实证明,它仍旧需要人类来执导和控制。另外,他也以NASA月球任务作为支持其论点的例子。曾经人类想过让探测器在月球上自行展开工作,但现实情况是,宇航员需要在探测器转向时输入重要指令。
“虽然有许多高科技系统,但它们却都不完美,人类就是保持系统协作的粘合剂。飞行员需要持续对飞机进行微调、找出错误,并纠正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失误。”
最后教授甚至对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方案做了评价,认为方式已经过时。对此,目前还没有看到谷歌公司的回应。
在懂懂看来,目前无人驾驶汽车公认面临的技术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就是定位、感知、决策、控制。在GPS、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技术的完善应该不是最大的难题,也许未来两到三年内,几大汽车巨头与谷歌、特斯拉等企业就可搞定。
然而,来自于相关法律、伦理道德、第三方监管、公众认识、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问题,会成为阻碍这项技术普及的真正难题。例如,必可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时,如果面对一个儿童如何取舍?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澳大利亚分公司近期给出一个清晰回答:宁撞儿童,也要力保车内人员安全。这一程序编制的思路引发很大争议,就连技术支持者也表示不安。毕竟,无人驾驶汽车是一个全社会需面对的话题,你可以说我只骑车、坐公交甚至步行,但是只要你走上街道,无人驾驶汽车都会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很想听听读者朋友的看法,你是期待呢?还是恐惧呢?还是无所谓呢?期待精朋友们精彩的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