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69家IPO公司完成上市,高速IPO下市场究竟忧虑什么?
根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今年7月21日,沪深市场年内有269家公司完成上市。其中,上交所主板132家公司完成上市,深交所中小板48家公司完成上市,而深圳创业板89家公司完成上市,按照这一水平计算,年内市场合计募资规模超过1300亿元。
另外,根据此前普华永道的数据统计,2016年沪深股市IPO达到227家,2015年为219家,而其融资规模分别为1504亿元和1586亿元。由此可见,从目前为止,今年沪深股市IPO数量以及IPO募资规模已经达到乃至超过去年以及前年的全年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自去年11月份以来,A股市场的IPO发行节奏显著提升,且基本上形成一周一批次的常态化发行格局,但这一发行速度仍未从本质上减缓A股市场的IPO堰塞湖问题。截至2017年7月13日,在会总数仍然高达668家公司,另截至今年7月21日,今年新增277家报会公司。
对此,在高居不下的IPO排队公司数量的背景下,按照现阶段的IPO发行节奏,依旧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解决长期存在的IPO堰塞湖问题,而IPO堰塞湖问题依旧存在的同时,却产生出限售股堰塞湖的压力。换言之,即旧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却再次出现,IPO高速发行节奏持续演绎,限售股堰塞湖压力也将会愈发明显。
实际上,一级市场寻租现象屡禁不止,而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巨大的成本差异化却加剧了股市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过程。在此期间,对于原始股东,大资金大机构来说,往往具有明显的持股成本优势,即使股票二级市场价格持续下行,也远远高于它们的持股成本,而股票得以成功发行上市之际,加之市场的顺势炒作,实际上也增加了这类成本优势资金的减持套现意愿,而这类低成本资金,更是想尽办法实现提早减持套现的目标任务,但最终接棒者还是那些持股成本高企,信息不对称的普通散户。
多年来,随着IPO不断,股市造富神话不止。如今,在IPO发行常态化的环境下,只要原始股东大资金大机构与普通散户之间的持股成本差异化,信息获取的差异化等问题不得到实质性的解决,那么IPO的持续加快,只会导致股市非理性造富现象持续演绎,股市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继续显得并不合理,甚至加剧了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而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企业家反而因为不上市而变得被动与无奈。
A股市场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上市公司家数超过3300家,而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家数也已经突破万家。其中,在过去十年的时间内,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扩容速度最快,企业上市节奏最为迅猛的时间点。在此期间,不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完成了市值规模跨越式增长,有的甚至跻身至千亿市值级别的水平,而资本市场的作用功不可没,而大量上市公司也充分利用好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甚至把股市融资、再融资功能发挥至极限,而不少得以发展壮大的上市公司,也在股票市值大幅膨胀的过程中,完成了频繁减持套现的任务,大股东高管身价暴涨,而受益的大资金大机构也是收获累累,身价暴涨后的受益者也似乎在想尽办法把资金转移出去,试图从最大程度上锁定投资利润,而随着股市财富资金的加速转移,实际上在暴富效应之下,也加剧了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
时下,虽然有再融资新政以及减持新规升级版的先后出炉,但依旧未能够从本质上解决掉市场任性再融资、任性减持等问题。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能会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满足其再融资乃至减持的意愿,而这系列行为的出现,实际上也与整个市场违法违规成本偏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违法违规成本低下、股市退市率持续偏低以及持股成本、信息获取渠道等因素的不对称性,实际上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排队上市的意愿,而期望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一夜暴富梦想的企业家高管等受益者还是比比皆是,而他们更可能看重了这个市场的造富效应以及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过程。
由此可见,高速IPO之下,只要核心问题不得以有效解决,那么高速IPO下依旧难以破解寻租风险,及信息渠道获取和持股成本不对称等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环境,股市容量持续扩大,终究影响市场投资信心的恢复,延长股市筑底的周期,进一步强化了股市“牛短熊长”的局面。或许,这也是高速IPO下市场颇为忧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