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发展遇到啥麻烦?学者这样为养老机构把脉!
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8亿,占总人口的10.1%,养老问题已成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的趋势下,机构养老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近期,通过对山东省17市60余家养老机构调研,发现在养老机构建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入住率较低,资源闲置严重。在所调查的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入住率较低的问题,更甚者有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于10%。究其原因,一是收费价格较高,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以泰山慈恩颐养中心为例,如果住宿多人间,失能老人每月的护理费、床位费、餐费总共需3900元,半失能老人每月3000元,自理老人每月2100元。2014年山东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29221元,平均每月2435元,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1882元,平均每月990元。二是养老观念的制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调查发现,老人子女处于两难状态者居多,一方面上班比较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让老人居家养老不放心;而另一方面,碍于面子,又不能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去照顾。三是信任度不高。这在民营养老机构体现得更为明显,老年人更倾向于去公办养老机构,认为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更为可靠。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呈现个养老机构入驻意愿比率偏低
养老护理员匮乏,整体素质低,流失严重。养老机构的护工人员多数是50岁左右的农民,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培训,也取得了上岗证,但是他们的个人素质以及接受学习的能力较弱,对老人的护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护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整体素质较低,有的养老机构护士与护工人员的比例为1∶3,有的养老机构护士比例更低。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较低,并且工作性质脏累,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导致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医疗和养老功能单一、分散。医疗和养老体系长期分属卫生和民政两个部门管理,这就导致了养老不能纳入医保定点,这也是养老机构共同面对的难题。虽然有部分养老机构给入住老人购买意外伤害等保险,国家也进行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试点,但是如何将医疗保险真正纳入养老体系,政府任重而道远。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多数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养老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养老机构甚至还未落实规定的补助扶持政策(如一次性建设补贴)。以泰安市高新区颐博康复医院为例,医院2013年亏损48.9万元,2014年亏损24.7万元,2015年亏损14.4万元,2016年上半年亏损12.4万元,从运营至今共亏损100.4万元。总体上医院的运营情况趋于好转,但是短期内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养老机构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养老机构投资风险太大,没有相关法律保护,加上老年人家属对养老工作的质疑、不肯定,使养老工作的开展更是如履薄冰。养老机构入住的都是处于人生晚期的老年人群,并且大部分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他们身体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生命随时可能出现危险。尽管入住老人与养老机构签订协议,但仅凭协议,无法可依,风险不言而喻。由于政府对于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未出台相关法律依据,导致社会养老机构的盲目发展。其中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待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实后,任其发展,甚至荒废,导致政府投资浪费,养老机构市场发展混乱。
针对上述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养老机构的服务功能。现在的养老机构种类繁多,且普遍入住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建议将入住率较低的幸福院、养老院、敬老院等统一整合到养老机构中,养老机构在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社区,尽可能让政府投资见到成效。
加大对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确保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现在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主要有床位补贴、运营补贴等,但是有些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水电收费标准民用化等还未落实到位,并且政府给予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仅为三年,鉴于养老机构融资难、亏损者较多等问题,建议政府延长运营补贴年限,并且在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确保养老机构更加稳固地承担为社会养老的责任。
尽快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已经开展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试点工作。在调研中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准入门槛较高,如东营市长期护理保险的申请范围仅限定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并且申请条件苛刻,这就导致只有部分老年人群符合准入条件。建议政府实地调研,发现问题,修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尽快出台实施相关政策,让其惠及更多老年人群。
降低医养结合准入门槛,走医养结合之路。研究制定养老机构深化改革措施,尽快落实养老机构医疗保险报销等优惠政策,让医疗资源渗透到养老机构中去。这对于养老机构的发展和入住率的提高,特别是花费较高的失能老人和农村老年人非常有益。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缓解有养无医、医养分离等突出问题,确保老年人进得来、留得住,促进政府供养和社会养老的融合发展。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养老机构发展市场,强化对养老服务行业监管。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养老机构的法律法规,让养老机构有法可依,在降低养老机构投资风险的同时,让真正热忱养老事业的个人安心地去发展养老机构。规范养老机构发展市场,严禁有意套取国家扶持政策的个人进入。全面贯彻落实低保老人、失能老人和“三无”老人的福利保障政策,坚持建管并举,强化行业监督。结合养老市场需求,进行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拓展服务项目,加强收费监管,探索公办养老机构共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委托租赁合作经营,推进养老机构的科学化、法律化、精细化、品牌化经营。
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激励机制,全面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和社保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医学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专业素质人才,以满足养老机构的需要。
适时发展智能化养老。依托智能建筑体系、立体智能信息平台、医养一卡通、华龄健康365工程暨全国老年健康智能管理云平台、环联网居家健康养生平台、智能陪护机器人,形成一种便捷、高效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的智能化养老机制。逐步实施老人实时定位、实时追踪、出入门禁、实时报警求助、远程医疗系统等上线管理,实现对老人个性化的全方位、全时段、立体的跟踪服务。(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所)
《中国社会报》相关文章截图
(消息来源:中国社会报)【整理转载:时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