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着华夏文明独特气质的河南出土文物大赏
河南是华夏文明内涵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上下五千年的岁月中,无数不知名的工匠,凭借着非凡的创造力,制作出数不清的精美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和审美意趣,更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独特气质。上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界领军人物的郭沫若氏,对考古文物很是关心,但本文所列文物,有些连他都没见过。
青铜器
尊是一种盛酒器,这件“妇好”青铜鸮(xiāo)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是商代武丁时期的青铜器。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鸮就是猫头鹰,这件鸮尊外形极具雕塑感,就如一只萌萌的猫头鹰。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鸮尊头顶后方为注入酒液的敞口,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半圆形器盖上的捉手是一只小立鸟,鸟后为一条单足夔龙。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下肢粗壮有力,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尾翅和两足形成三点平衡支撑着器身,同时,尾羽也装饰有一只猫头鹰的形象。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器身纹饰繁缛,尤其是翅膀上盘绕的蛇纹最为醒目。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商代武丁时期“妇好”鸮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鸟形酒尊,将艺术与实用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充分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的瑰丽、大气和独特的神韵。
“妇好”青铜鸮尊·四库全叔拍摄
卣(yǒu)也是一种盛酒器,这件青铜鸮卣(yǒu)的时代属于商代后期,1980年出土于河南罗山蟒张乡。
青铜鸮卣·四库全叔拍摄
它的造型为两只鸮鸟背靠背站立的姿态,头为盖,上有纽,器为身,旁有提梁,鸟爪作为支撑的四足。整体纹饰繁缛,融线雕、平雕、凸雕于一身,工艺精湛,代表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平。
青铜鸮卣·四库全叔拍摄
1997年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这件簋(guǐ)形青铜觥(gōng),为西周早期的酒器,但造型颇为奇特,在考古发掘中前所未见。
簋形青铜觥·四库全叔拍
它的器身为圆簋形,下有外撇的圈足,与一般的簋不同之处在于多了流口。器身上是龙首形的盖,龙头为圆雕,但并不狞戾,相反给人以可爱之感,盖面为浅浮雕的龙身。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展示着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和艺术水准。
簋形青铜觥·四库全叔拍
铭文“长子口”中的“长”应是氏族或国名,“子”是爵位,“口”是私名,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对研究长氏方国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以及中原的文化等都有重要价值。
簋形青铜觥·四库全叔拍
壶也是青铜酒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的莲鹤方壶,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它形体巨大,设计独特,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铸造工艺精湛,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六十四件文物之一。
莲鹤方壶·四库全叔拍
该壶最大的亮点在盖上四周为双层镂空的莲瓣,中间有一只立鹤,作引颈高鸣、展翅欲飞状,造型飘逸俊秀,生动传神,展现出清新、活泼、自由的时代之风。
莲鹤方壶·四库全叔拍
壶身两侧的双耳,为镂空龙形怪兽,矫健威武、充满灵动之气。
莲鹤方壶·四库全叔拍
壶体满饰蟠螭纹,这些纹饰不分主次,相互缠绕,腹部四角各铸一龙形神兽。
莲鹤方壶·四库全叔拍
圈足下以两只遍身细小鳞片侧首吐舌的卷尾兽承托,更加衬托出壶体的高大。
莲鹤方壶·四库全叔拍
莲鹤方壶整体构思巧妙,一扫前代刻板之气,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为郭沫若极度赞赏。出土时原本为一对,后来一件藏河南博物院,另外一件调拨故宫收藏,从此天各一方。
莲鹤方壶·四库全叔拍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的云雷纹青铜匜(yí),是春秋时期的一件水器。它流口的上部与尾后鋬上部的兽首,都是铸以镂空的蟠虺饰,而此种镂空装饰,一般认为是以失蜡法铸成。
云雷纹青铜匜·四库全叔摄影
所谓失蜡法,就是用熔点比较低的蜡作为原料,先制作成一个蜡模,然后在外面敷上铸范的材料,再之后通过加热铸范,使蜡在高温下融化流出,形成空腔的铸范,最后再浇入液态的金属,等到冷却后,就可以得到与原始蜡模相同的金属铸件。一般认为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失蜡法,是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一次巨大飞跃,为铸型更为复杂的青铜器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云雷纹青铜匜·四库全叔摄影
春秋末年的这件对兽纹青铜浴缶(fǒu),1978年出土于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是一种水器,当然也可以作酒器。该缶整体敦实,盖有圆形抓手,肩部两侧设兽耳衔环,并有提链便于提运。
对兽纹青铜浴缶·四库全叔摄影
整器纹饰繁缛,所铸镶铜纹饰件达160余片,都是预先铸造好,然后再固定在内、外范之间,浇筑成为一体。春秋中期之后,铸镶铜工艺盛行,此器是这种工艺的杰出代表。此类浴缶主要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丹水、淮河以南地区。
对兽纹青铜浴缶·四库全叔摄影
玉器
这件玉人和玉佩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是商代武丁时期的玉器。玉人五官清晰,呈跽坐式,为立体圆雕。玉石上的黄斑部分被工匠巧妙的雕琢呈人像的头发,反映了商代后期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玉佩采用了双阴线刻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虚拟的怪兽之形,应与商人崇鬼的观念有关,不过,看上去好像一个呆萌的机器人,一点不觉得可怕。
玉人和玉佩·四库全叔 拍摄
这件长子口墓出土的商末周初玉人,造型奇特,明明为跽坐的人身,却有一个张口咆哮的虎头,是非常罕见玉雕佳品。据专家推测,有可能是武王伐纣后掠夺的战利品,被周王室作为赏赉赐给诸侯国贵族的。
玉人·四库全叔 拍摄
1964年河南洛阳北窑西周墓地14号墓出土了一件牛形玉调色器,器身采用斜刀工艺雕刻出牛的眼、角、腿及周身纹饰,这种雕刻法为西周时期所独创,刚劲有力,线条流畅,代表着西周玉器雕刻的技术水平。专家之所以推断此为调色器,是因为在出土时,玉器的一个小孔中残留有朱砂红。
牛形玉调色器·四库全叔 拍
这件鹿形玉佩,1990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整体呈扁平状,光素无纹,造型精准,线条洗练,鹿角极度夸张,给人以很高的辨识度,是西周晚期动物形玉雕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鹿形玉佩·四库全叔 拍
同墓所出西周晚期人凤合纹玉璋,以双钩引线刻画人凤合体纹饰,代表了西周流行的审美趣味。这种纹饰是对商代单一动物纹饰的重要突破,而“人”的参与和主导,凸显出西周时期社会观念中的人格意识。
人凤合纹玉璋·四库全叔 摄影
这把玉柄铁剑的知名度非常高,也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剑柄由和田青玉制成,剑身与剑鞘锈蚀粘连在一起,断为两截,别看它锈迹斑斑,但经过科学检测,认定它的我国目前已知人工冶铁的最早实例,从而将中国的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只不过,这么短小,叫“铁剑”实在名不副实,叫匕首还差不多。
玉柄铁剑·四库全叔 摄影
1983年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人首蛇身玉饰,呈椭圆环状,人首五官清晰,轮廓鲜明,蛇身传神,线条流畅,器型虽小,但雕刻入微,是难得一见的春秋早期玉雕精品。
人首蛇身玉饰·四 库 全 叔 拍 摄
同墓所出春秋早期的玉人头像,是当时写实风格玉雕的早期代表作。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君主黄君盂夫妇,玉石人头像为当时贵族阶层的权利象征,出土时置于死者腰部,当为死者生前佩带的珍贵物品。
玉人头像·四 库 全 叔 拍 摄
春秋晚期兽面纹玉牌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1号墓,整体呈上宽狭窄的倒梯形,正面中下为一兽面纹,龙首纹、蟠螭纹、勾云纹等布满在隐起的兽面之上,造型生动,纹饰繁密,体现了与青铜器相同的时代特征,是楚国玉器珍品的代表作之一。
兽面纹玉牌·四 库 全 叔 拍
1978年河南泌阳官庄北冈秦墓3号墓出土的秦代云纹铁芯玉带钩,是玉石与金属完美结合的器物,采用的镶嵌工艺、浇铸工艺和拼接工艺都十分成熟。学者推测,工匠当时先制作并预先加热玉块,之后再浇铸铁芯,这样能有效的防止玉块炸裂,因此掌握好铁与玉的温度,对工匠水平的要求非常高。
云纹铁芯玉带钩·四 库 全 叔 拍
西汉玉舞人佩在1986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僖山汉墓,身姿婀娜,长袖舞过头顶状,造型灵动,线条简洁,刀法洗练,是西汉代表性的佩饰。
玉舞人佩·四 库 全 叔 摄影
瓷器
1978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出土的北宋汝窑青釉瓷盏托,是茶具中的一种,采用“满釉支烧”技术,造型规整,釉色润泽。
汝窑青釉瓷盏托·四 库 全 叔 摄影
宋代一改唐代的“煎茶”法,“点茶”成为时尚,汝瓷的雅致内敛正好符合宋人淡雅清远的气质。
汝窑青釉瓷盏托·四 库 全 叔 摄影
汝窑窑址出土的北宋汝窑天青釉瓷瓶,釉色呈现出淡淡的天青色,为汝窑所特有。
汝窑天青釉瓷瓶·四 库 全 叔 摄影
作为历代皇室的珍爱,汝瓷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
汝窑天青釉瓷瓶·四 库 全 叔 拍摄
河南禹州钧台钧窑遗址出土的宋代钧窑玫瑰紫釉瓷花瓶,胎体厚重,造型古朴,盆壁的玫瑰紫色釉与棱角的酱黄色胎色构成鲜明对比,稳重不失灵动。
钧窑玫瑰紫釉瓷花瓶·四 库 全 叔 拍摄
钧窑以瑰丽多彩的窑变釉著称于世,首创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紫红色系的窑变釉,被视为我国陶瓷烧造技术的一次重要飞跃。
钧窑玫瑰紫釉瓷花瓶·四 库 全 叔 拍摄
注1: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