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人的城市化”?| 同行评议第二场

题图截取自谷歌地图

(是我们发这条推送时各自所在的城市)

在今天的推送开始之前,建议先了解下昨天的“你怎么看“人的城市化”?| 同行评议第一场”,留言我都放出了,因为A说很期待看到对他观点的批判。我也一样,非常期待看到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甚至觉得专业上的不同意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度交流的起点。

那么今天的推送是建立在昨天”人的城市化“地理课基础上,还加了一个2011年的纪录片:城市化 urbanized。在本篇推送最后我放了视频链接。在正文这里,我先放一个90秒左右的预告片:

来源:腾讯视频


今天的推送是以邮件的形式展开,是我和嘉聪协商一致决定选择的方式。

在学术界同行评议(也译作同行评审,英文为peer review)大多以盲审的形式展开,也就是作者不知道给自己评审的人是谁,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评价的诚恳度。我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是盲审,因为这样可以尽量不带个人感情地就事论事评价,一些公私不分的作者也不会因此记恨给文章提了批评意见的同行。这在我看来是对学术圈公正的一种保护。所以我很支持匿名的同行评审。

但慢慢的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苗头,比如同行评审滥用编辑对自己的专业信任,比如伪造同行信息。感兴趣可以网上自行搜索,我就不展开描述了。而且以学术期刊为例,因为是单盲,作者不知道评审是谁,评审知道作者是谁,也会有一些不平等在里面。所以慢慢开始有一些期刊提供了“公开评审”,甚至给作者与评审交流的机会。

这次第二场,我们就尝试了一次公开评审。之所以公开给所有GEO的读者,是希望能够让见证这个过程的你早点了解学术圈的一些基本伦理,再加上自己的阅读,逐渐明白为什么严肃认真学术文章比一些信口雌黄的网络文章更值得珍惜与信任。

说回今天邀请的同行,是目前就职于深圳高级中学的地理老师杨嘉聪。


注意:

绿色字为本文摘要。

青色字意味着刊出时有修改增删。

—1—

Aug 30, 2018, 4:10 PM

(国内为深夜11:10分)

缪鑫:

你好!

距离你给我这些材料,已经10天了,前阵子家里有一些事情,然后来到学校要忙着整理家具,接着又去培训,今天才有时间好好看你给我的两个视频。

不知道你期待我聊什么方面的话题呢?我从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角度来谈一谈吧。

第一是关于城市化的。

我非常赞同两个视频中对城市化的观点,即要关注人的城市化。或许城市物质方面的空间,如人口、建筑物、基础设施、景观,乃至内部空间的结构,甚至城市经济活动,都比较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大家最先开始关注的是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更多的是人口的空间集聚、人口的就业变化)、产业城市化,最后才想到,原来还有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精神和情感。

我想,城市的本义应该是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化过程中贯彻人本主义思想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让更多的公众和市民,更深入地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我想是未来城市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这让我想起来大二的时候,我跟一个同学——高权到广州市猎德村进行调研,当时我们做的是情感地理方面的,广州市的猎德村被称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标杆,当年拥挤的古宅变成CBD、高楼大厦,许多村民住进了回迁房。

为什么说猎德的改造时标杆呢?或许是改造过程比较顺利,也可以看到了成果,其中还有为人称道的重建了猎德村的几个宗祠、庙宇,保留了猎德涌(广州的河涌不知道有没有了解过?就是很密集的水网,河流通常都比较小、浅,有点像江南水乡的味道),这条猎德涌现在还可以划龙舟。

猎德涌两岸还修建了猎人坊风情街,整齐划一的广府建筑,入驻的是西式餐饮企业,开发商津津乐道,这是保留传统,又与现代接轨。但其实在村民心里,他们对猎德村的地方文化的符号,并不是这样,重建的这些建筑,其实与原来的水乡已经大相径庭了。

为什么村民会有落差,大概是因为他们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话语权微乎其微吧!有兴趣可以去看我同学的论文哈(“情感转向”视角下地方性重构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例),另外一篇,是专注于城中村改造中的宗祠的(城镇化背景下村落神圣空间政治性的建构——以广州A村宗祠为例),这两个研究的前期调查,我都有参与,所以比较熟悉。

第二个是关于地理教学的。

这位老师让我再次想到之前思考过的问题,我们现在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似乎有比较明显的近代地理倾向,而对于现代地理(例如行为地理),似乎不太关注,而我本身对地理学的理解,也局限于近代地理的那些框架。

就像那位老师提出的一个思考题,人们在一天中,所处位置会随时间更替发生改变,进而可以反应某些行为或信息,对于类似的东西,我目前还未能游刃有余地传达给我的学生。或许可以认为,我对地理学的理解,还过于狭隘、片面了。此外,这位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感觉还不多,我想可以多创造一些难度适中的思考题给学生讨论。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期待你的回信!

嘉聪

—2—

Aug 31, 2018, 5:48 PM

(国内次日凌晨0:48分)

首先谢谢嘉聪特地写邮件和我交流,感受到了你特别考虑了我的阅读习惯。(你有没有觉得邮件超级棒,有点像写信,又更加环保)

先说论文我是很想看的,不过我在的UCL买的中文论文数据库有限,而且人文地理竟然要登录所以真是很可惜,目前就先拜读了一下摘要。所以非常感谢你的总结,相信你即使工作之后也还和你在高校做研究的同学继续地理方面的交流。

我就很好奇你怎么看其中的师生互动,主题我想本身就大家都觉得需要。我问的同行也都觉得这个主题很棒,而课堂内容及组织其实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我对于课堂内容的角度和你的思考比较像,甚至更加激进一些,觉得这位老师的课堂其实暴露了他有些内容也是一知半解,会让内行觉得是半瓶子水晃荡。毕竟他提到的一些内容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有修习,在大学教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老师都是启发式的旁征博引,让学生先讲先想,然后再做总结。从地理性的角度来讲,有不少值得商榷的点。立意是值得肯定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打磨、探讨。

另外很期待你在新的校区创出新的天地。我想如果你和你的同学合作,开发一些广东本地的案例,会是非常棒、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启发式师生互动探究项目。而发给你的视频中提到human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我想或许也对你下学期更新你的人文地理课堂或者校本课有一些借鉴意义。

最后我想问问你的意见,如果愿意刊发(当然可以不刊发,就仅限于我们的交流),是希望匿名还是实名在GEO登载你对这节课的看法。

祝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在专业交流中提高生命的质量~

缪鑫

2018.08.31 于卡迪夫

—3—

Sep 1, 2018, 4:41 PM

(国内为深夜11:41分)

缪鑫:

又这么晚了……

关于那位老师的课,似乎没什么补充,我没有仔细去分析和思考。他从情感(地方感)、阶级(空间正义)、行为(时空变化)去认识人本主义地理学,应当是很不错的角度。不过他把人本主义地理学的量词称为“一门”我感觉不太合适,人本主义可能是一种思潮,而不是一个地理部门。其他关于教学的,我想这节课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很开放,看教师个人如何把握“人的城市化”的内涵。至于我自己,目前没有深入去了解和思考,缺乏比较成熟的想法,所以还是少说点吧!

然后,想不到有什么贴切的图片(得到这种东西似乎需要偶然性),还是用你的卫星图~

另外,奉上那两篇论文哈~

期待与你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嘉聪

附上嘉聪提到的两篇论文标题与出处:

高权, 钱俊希.“情感转向”视角下地方性重构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例[J].人文地理, 2016,31(4): 33-41.

一种渠道:

http://rwdl.xisu.edu.cn/CN/abstract/abstract8569.shtml 【所刊发的期刊一般会在官网分享自己刊登过的文章】

袁振杰, 高权, 黄文炜.城镇化背景下村落神圣空间政治性的建构——以广州A村宗祠为例[J].人文地理, 2016,31(5): 71-79.

另一种渠道: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0467236_chengzhenhuabeijingxiacunluoshenshengkongjianzhengzhixingdejiangou-yiguangzhouAcunzongciweiliTHE_CONSTRUCTION_OF_THE_POLITICS_OF_VILLAGES_SACRED_SPACE_IN_THE_CONTEXT_OF_URBANIZATION_A_CASE_STUDY_OF_TH

【研究之门是一个学者自己分享学术论文的网站】


我放的是腾讯视频链接,

当初发给同行时用的是优酷搜索结果,

所以请感兴趣的读者根据自己习惯去看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