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往事——第42期才女林徽因(上)

这是一个关于林徽因传奇一生的故事。

她既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也是一位才女。

林徽因

相信大家都听过她许多故事,或好,或坏。对她的评价也是极端的两派,一派说她是“红颜祸水”,一派却敬称她为“先生”。

或许没有孰是孰非,也许因出发点不一样,也许因立场不一样,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由自己判断。


早年


1904年,生于杭州,父亲林长民曾在北洋政府任司法总长。名字取自《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原名林徽音,后因与当时一位作家重名,改为林徽因。

5岁时由大姑母启蒙。8岁搬到上海,就读于虹口小学。

1916年,林徽因的父亲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老话在我眼中就是笑话,它桎梏了女人,让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属品。而民国时思潮的萌发,唤醒了太多国学大师,在他们眼中,完美的女性要有貌又有才,这也成了林徽因被众多才子青睐的原因。


与徐志摩的往事


与徐志摩的故事实在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1920年,24岁的徐志摩为追随思想家罗素,远赴英国求学,去了剑桥大学(当时称康桥)。

而这一年,16岁的林徽因也与父亲因公旅居英国。林家会经常举行茶话会,徐志摩这时也是林家的座上宾。

林徽因与父亲

在林家的下午茶会上,徐志摩总会看到一个女孩,给来会的客人端茶倒水,她既有传统女性大家闺秀般优雅娴静,又有现代气息活泼大方的女孩,这也使得浪漫的徐志摩产生了爱意。

而与林徽因的交谈后更是让他深深的爱上了她,两人有着共同爱好,一起谈论古今,谈论文学,谈论新思想,两人经常畅谈到深夜。

她多么像是自己心中完美的伴侣。徐志摩曾在《猛虎集序》中记录过这段往事,“我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徽音的相遇,激发了我的新诗创作”。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身边停留一小会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徐志摩的情书让涉世未深的林徽因激动而幸福,她也爱上了这样一个英俊又有魅力的男人,在徐志摩表白后,两人如恋人般互诉爱意。两人在康桥之上,相拥着明月,希望时光永久的停留在这一瞬。

然而,这只会是一场错误的邂逅。

原来徐志摩这时早有家室,妻子张幼仪被徐父打发过来陪伴,但是看到结发妻子时,突然觉得她是如此的索然无味,张幼仪也看到了林徽因,她眼睛里充满哀怨,绝望,乞求和嫉妒。是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虽然她已经怀有徐的第三个孩子。

张幼仪与徐志摩

徐志摩下定决心要与张幼仪离婚,借故打发走了妻子。这时的林徽因却看明白了,如果接受这份爱,将会万劫不复。她决心断掉这份感情。

1921年,两人的爱情进退两难之际,她选择提前回国,避免伤害到他的家人,她以超乎同龄人的理智战胜了这份感情。

徐志摩苦苦等待的结果是,她与父亲悄悄回国的消息。只留下一封分手的信笺。

“志摩: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留下这一封最后的紫信——紫色,这个我喜欢的哀愁、忧郁、悲剧性的颜色,就是我们生命邂逅的象征吧。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的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

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节选)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