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薏米”不祛湿 ——这才是千古第一“健脾祛湿”名方

原创 陈志杰 福建民族医学网

祛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祛湿,已经超越减肥,成为中国人头号养生话题。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减肥,但人人都需要祛湿。

祛湿是伴随你一身的养生大事。湿邪的顽固程度中医有一句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为啥子这么难除?因为它如油入面,小伙伴们想想就知道了,这个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小时候妈妈经常告诉我们,洗完澡一定要把身体搽干特别是把头发搽干净,不然湿气会顺着皮肤往身体里面渗,日积月累,到你老的时候,怕得病。
听起来有点像民间所说做月子里不要洗澡不能洗头,以前也没有将此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洗了脚胡乱擦两下就往拖鞋里塞,心想反正一会儿就会干。
由此,又想到自己的洗头方式,每天洗一次头,都是睡前,用吹风机吹干就好梦去了。但仔细回想,这个自己觉得的吹干了,怕只是八九成干吧!
没吹干的这一两成,估计兵分了两路,一路混入了空气的队伍蒸发了,一路就顺着头皮,乐呵呵到身体里面找先它进入的湿气朋友去了。
很多人像杰哥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坏习惯。长期自找外邪湿气,吃各类生湿的食物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
通常来说,人体是需要适当的湿气的,这个湿是指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就如干湿适宜的空气一样,让人舒服。
但是如果人体的湿气过多,身体就会像常常置身在阴雨绵绵的天气中,疾病自然随之而来。
湿气重
第一侵犯的就是脾虚胃弱。
1.大便粘稠难冲掉、大便不成形:中医认为,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稠、粘马桶难冲掉。而大便不成形即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
由于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受伤了,所以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让体内湿邪过盛。
2.舌苔白厚、舌苔黄腻:如果舌苔发黄发腻,粗糙或很厚,说明体内有湿热;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
3.小肚子大:小肚子也叫做“湿气肚”,有了这种湿气肚,不管你的身体再瘦这种肚子也是很难减掉的,另外还有其他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胖子”。然而肚子大还怎么减都瘦不下来,真正的元凶在这里--湿气!必须要清除体内的湿气才行。
4.头脸爱出油:体内湿气重的人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是冬夏,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5.睡觉留口水:成年人流口水也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耳内湿又叫油耳朵,就是总感觉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一碰,油油的。
7.口臭:中医认为:“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 “浊气上升”就会产生口臭。
8.脚臭:汗脚就属于“湿”的范畴,脚特别臭的人是因为脾大,而脾大则是由于脾脏积湿,脾湿热的时候,脚就会出又黄又臭的汗,就形成了“汗臭脚” 。
为什么有湿会先犯脾?
这是因为脾是后天之本啊。阴阳五行,脾居正中,属土。所有的生物都长在土地,脾相当于大地,可滋养万物,身体各器官都有赖脾的滋养来生长。难怪《黄帝内经》也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果脾虚胃弱之后,还任由湿气在体内游荡,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肺站出来有气无力的回答了:我弱啊!
想知道为什么肺这样说吗?
这是由于脾肺均能调节水液代谢啊!若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为痰饮,易出现久咳不愈,痰多而稀白、气喘的症状,病象多表现在肺哦。
如果到此时,还任由湿气在体内流窜作案,湿气就会开始下侵肝胆,造成肝胆湿热,引起胆囊炎。
生了病的胆囊,胆汁的代谢功能会变差,让参与脂肪和胆固醇代谢的胆汁不能完全分解,以致部分脂肪和胆固醇进入肝脏,由于肝藏血,进而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胆固醇高和血脂高就由此产生。这也是高血压产生的一个原因。
当湿气一步一步攻城掠地,内脏的重要器官被它一一占领,心脏病,糖尿病等等恶疾都会找上门来,甚至到年老的时候,肿瘤也可能会上身。
其实很多人体内都有湿气,寒湿是万病之源,特别是在南方生活的人,体内的湿气更多。大家都知道祛湿要喝薏米红豆粥,但这样真的能祛湿吗?
意识到身体的湿气重,很多男神女神们可能都尝试过不少方法,最耳熟能详的,当然是红豆薏米。但是今天杰哥要告诉你,红豆薏米不祛湿。
为何祛湿不用“薏米红豆粥”?
祛湿宜用温,薏米、红豆都是性微寒,寒性的食物还会使气运行不畅;祛湿要发汗,寒性的红豆和薏米也无法发汗。
祛湿也要健脾,只有把薏米炒熟才可健脾。因为炒熟的薏米可使寒性降低,红豆则几乎不能起到健脾的作用。
有的人一直喝红豆薏米粥,觉得祛湿效果很好。但湿气分湿热和寒热,湿热体质的人喝了红豆薏米粥,症状好像得到改善,但却伤脾。

脾胃要运化食物需要阳气,寒性的食物、药物,都会损阳气,因此身体对湿气的抵御力越来越小。

由此杰哥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方,来自《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6g),炙甘草(6g)
张仲景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茯苓:
茯苓利湿。几乎所有药书上都写有茯苓利湿,可以把湿气从二便排出去。所以张仲景利小便最喜欢用它。不过关于茯苓利湿为什么是从上而下的,可从《神农本草经》得到答案:“茯苓,味甘平,主胸肋逆气”。
也就是说,茯苓不仅祛湿,它还是行气的,以舒缓磅礴的药力推动体内的气机,自上往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所以说,茯苓祛湿比较缓慢,不像薏米那么猛烈,但力量韧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茯苓需要重用才有效果,这个方子用的最多,用到了20克。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特别擅长当用茯苓来治疗脂溢性脱发,茯苓用到50克。
桂枝:
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了桂枝,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张仲景如此钟情于桂枝,以至于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还是表征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都有桂枝的身影。
并不是说桂枝无所不能,但足见桂枝的神通广大。
小伙伴们问,啥是桂枝?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头,最上面的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可见它的生发之力是很强的。桂枝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先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脾胃为啥子有湿气?
因为脾胃睡着了,不干活了,为啥不干活了,因为脾胃太冷了太寒了冻着了。中医有一个术语叫“纳呆”,说的就是脾胃像木头一样,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所以,我们要把脾胃叫醒。怎么叫醒?绝对不能用寒凉去叫醒,要用温度热度去叫醒。让太阳照进我们的脾胃,让脾胃不再阴霾。这个桂枝就好比太阳,它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
白术:
白术性温,是补气健脾的,既然要补气,药性自然是往上走的,走到哪里去了呢?到中焦脾胃去了,脾胃之气充足,就可以像烘干机一样,把湿气化成水蒸汽,通过体表毛孔散发出来,所以是起到燥湿利水的作用。
炙甘草:
灸甘草不仅健脾,还牢牢地守住脾胃,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由于灸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所以对于湿气导致的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都可以用灸甘草来调理。
以上茯苓、白术、桂芝,就是张仲景的名方:苓桂术甘汤的前三味组方。当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镇守呢?当然就需要一个堪当此重任的大将了。于是,灸甘草又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想起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大道至简,大道相通。由于整个组方,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可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桂枝强心阳,温热脏腑;灸甘草稳固脾胃。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
所以说,医圣就是医圣,用药如用兵,几味药就将湿气打得稀里滑拉,溃败而逃。
《洛医汇讲》有一句话说得很精彩:“用方简者,其术日精;用方繁者,其术日粗。世医动辄以简为粗,以繁为精,衰矣哉。”
翻译过来就是说:用药少者,其医术越精;用药多者,医术越粗陋。俗医动辄以用药少为粗疏,以用药繁多为精当,其实是走了偏路了。
不过由于湿气这个东西,体软身轻,极易悄悄在人身上安营扎寨,所以要想身体常年舒爽如春三月,还是要从生活习惯上注意,比如口味重,运动少,以及我曾经的洗脚不擦干等习惯,都不好不好,极易让湿气卷土重来,要改掉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