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袁隆平旧居,49号还是51号? 16
编者按
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去世。袁隆平院士高中阶段最后一年即1948年是在国立中央大学附中(今南师附中)度过的,那时袁隆平的家在梅园新村49号。
近日,有人到现在的梅园新村49号去寻踪,然而,南京大学博士张元卿和南京文史研究者尹引告诉编者,现在的梅园新村49号并不是民国时期的49号,民国时期梅园新村49号是现在的51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两位学者对袁隆平先生旧居的考证。
民国时期梅园新村49号是现在的51号
2013年南京市档案馆所编《民国珍档——民国名人户籍》 收录了民国时期袁隆平在南京的户籍卡。
从这张户籍卡上可看到,那时袁隆平的家在梅园新村49号。
民国的老街区一般都有统一的门牌编号,这些编号在不同历史时期常会有一些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首先要确认你看到的门牌是哪个时期的,如果你看到的是民国老街区的建筑,那首先要确定现在的门牌是不是民国时期的老门牌。如果没有做这个认定工作,在整合历史资料时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直接会影响到对这些建筑和街区的认识及定位。
据我们考证,民国时期梅园新村49号应是现在的51号。
梅园新村门牌号码的整体考证
我们之所以初步认定现51号是原49号,是因为我们对梅园新村门牌号码作过整体考证,考证的结果不仅弄清了民国时期的门牌编码规律,也找到了民国时期门牌号码和现在门牌号码的对应关系。按照这个对应关系,民国时期梅园新村49号就是现在的51号。
梅园新村是民国时期统一规划的典型住区,是民国居民小区的历史标本,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建筑角度孤立地研究它,对于小区的整体历史,特别是单体建筑的历史及其主人的身份确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且还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把梅园新村当作一个历史标本做整体研究,只研究其中的个别建筑和居民小区是不能获得整体的认知的。基于这种认知,我们对梅园新村做了多次实地调研,首先把能确定新老对应关系的17、18、30、31、35五个门牌号码,作为恢复老门牌整体结构的基本定位点。
在此基础上,探究民国时期的编码规律,我们发现现存的梅园新村22、23、24号为联排住宅,28、29号也为联排住宅,但这两幢的门牌号码的编码方向为自西向东排的,与其他几排自东向西的编码规律不同,怀疑可能是后改的。后又据新资料发现,民国时期梅园新村有55号,也就是说梅园新村原来至少应有55个门牌号码,而现存最大的门牌号码只到52号,据此判断梅园新村从37号以后,有些房屋可能已经消失或改建,以致后面的门牌号码的编排较为混乱。这样我们基于老门牌自东向西的编码规律恢复了民国时期梅园新村整体的编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找出了原49号是现在的51号,基本可以确认51号是袁隆平当年在南京的家。
袁兴烈与梅园新村49号
袁隆平是随着他的父亲袁兴烈的工作变动到南京的。1948年2月,袁兴烈到南京担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于是全家搬到南京梅园新村居住。
侨务委员会当时在东箭道19号,此处原为中华民国行政院旧址,抗战胜利后侨务委员会、地政部等在此办公。东箭道紧邻梅园新村,住在梅园新村,上班自然很方便。
在袁家后面的55号,当时是华侨通讯社毛智汇的住宅。华侨通讯社于1941年在重庆创立,是侨务委员会的新闻发布机构。49号和55号都住着侨务委员会的员工,也许不是偶然的。我们推测这两栋房子可能是侨务委员会租给员工的房子,49号应该是袁兴烈租住的,他没有产权。毛智汇和袁兴烈都在侨务委员会工作,又都是江西人,他们两家之间应该是有交往的。
1949年元月,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各机关开始疏散。袁兴烈回到重庆,后一直定居于此,直至去世。据袁隆平生前回忆,他是在南京解放前夕乘坐最后一趟火车离开南京的。
袁兴烈带全家回到重庆,住在白象街9号。袁隆平于1949年考入重庆相辉农学院,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后转入西南农学院。
袁兴烈移家南京时应是有久住金陵的计划的,但世事变幻,他竟成了南京的一个过客。 张元卿 尹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