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大贸易港
南海贸易据点——广州、泉州
如果说镇是最小的贸易城市,那么最大规模的贸易城市就是贸易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三个贸易港是广州、泉州、明州。
广州位于连接大海和珠江的河口部,自从唐代以来就作为南海贸易的据点得到发展。因为没有直接面向外海,所以是一个天然良港。秦朝的时期已经置有南海郡。虽然经过黄巢的清剿,但是公元917年南汉在此建都称帝后竟还君临五十余年。五代时期的后汉在选定国号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南方的这个独立国,说明南汉处于与中原隔绝的地理空间。南汉也在设立当初就没有逐鹿中原的意图,只是享受着自己国内的和平和安定。
宋朝在开宝四年(971)接收此地后,以广州为广南东路中心城市作为统治中心,设置管理交易、征收关税的市舶司。华中生产的商品运送到广州,以此地为交易窗口向南亚方面出口。宋朝三百年间,广州一直作为巨大的贸易都市持续繁荣。但是其背后的珠江三角洲却因为宋代的技术能力还不足以开发,所以与唐代一样,是一个未开发地区的孤立城市,像后来东南亚出现的好几个城市一样,只不过是一个贸易转运港而已。珠江三角洲被真正开始开发,广东在农业生产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那是明代以后的事。
蒙古人统治初期,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并长期居住的马可·波罗用华丽辞藻赞叹的可惜并不是广州。他赞为世界最大港口的是“Zaiton”。经过众多研究人员的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得出结论,“Zaiton”就是现在的泉州。这样表记可能是取自泉州名产刺桐。
泉州是福建南部的一个海港。严密地说应该在从海口沿晋江上溯几公里的地方。泉州虽然隶属福建,但是从这个名称即可看出,福建也是源于北部闽江中流的建州与河口地区的福州的开发,而泉州在唐代也只不过是沿海的一个平凡的港湾城市而已。十世纪闽国南北分裂后,成立了以此港口为据点的事实上的独立政权,该政权采取了奖励贸易的政策。但是在被宋朝吸收后,福建路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还是在福州。
95 宋代泉州内陆交通图(苏基朗《唐宋时代闽南泉州史论稿》)
泉州的发展始于熙宁五年(1072),均输法的负责人、转运使薛向进谏设置市舶司。在此之前,当时的知州蔡襄已经在朝向东部的街道上修建了洛阳桥,开始整备基础设施。经过一些反复,元祐二年(1087)终于设置市舶司。到了南宋时期,尝到船运巨额税收的甜头,不断庞大的皇室的一半左右都移住到这里,同时设置了管辖该地的南外宗正司(西外宗正司为福州)。
96 唐宋时代的泉州城墙(苏基朗《唐宋时代闽南泉州史论稿》)
广州在唐代就已经设置了名叫“蕃坊”的外国人居住区。泉州市内也自然形成了各自的居住区。距港口近的市区成为从外国来的贸易商们的居住地,建设有清真寺等宗教设施。汉人船员们祈祷航海安全的妈祖庙也在此地。另外,市区北部为行政、文教地区,也是当地豪绅们的聚居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内人口增加,城墙外也开始有人居住。后来又围绕这些增加的建筑建设城墙,最终形成内城、外城、罗城等三重结构的城市。
朱熹当初赴任的同安县,位于距泉州西南方向六百公里处。有人推测说他的理学哲学就是在这里接触穆斯林后才形成的。这种说法虽然有意思,但是翻遍他的文集和语录,完全看不到他有过接触异文化的痕迹。不仅他,作为他思想上的后继人的真德秀虽然两次担任泉州知州,对振兴贸易尽心尽力,但是同样看不到任何与穆斯林商人交流的迹象。也许儒教就是作为一种大陆思想出现,本来就没有向海洋开放,这点与华夷思想一起,使得他们的思考回路不可能吸取伊斯兰文明。
泉州作为贸易港的特殊地位在南宋灭亡后还继续保持。当时担任此地市舶司长官的阿拉伯人(一说波斯人)蒲寿庚没有接受临安逃亡到此地的宋朝宫廷的恳求,而是带领水军投降蒙古忽必烈。马可·波罗看到的,就是数年以后的泉州。在蒙古帝国创造的和平环境下,泉州作为海洋贸易的据点,取得了超过广州的地位。
但是,这个繁荣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泉州没有面向外洋,大型船不能入港,货物只能靠小型帆船倒装,非常不方便,所以逐渐被周边别的港口所取代。还有研究认为街道上架桥后,造成了河道的土砂堆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旧港口的土砂中发现了基本完整的宋代沉船。可能就是因为触礁后放弃了的。此沉船现在被完整保存在博物馆里。
97 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沉船(泉州航海史博物馆)
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使得受到政治保障的泉州地位下降。因为当时走私贸易非常兴隆,为了躲避官家的耳目,他们只能在泉州周边的港口进行交易。明代后期同安县的厦门和旁边的漳州月港成为福建南部主要贸易港。广州因为直至近现代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城市容貌变化巨大,但是泉州却因为这个衰退,直至现在还保留有昔日的风采。
具有两个面孔的明州
另一个港口城市明州,以现在还通用的明朝命名的宁波一名在日本也广为人知。宋代有荣西、道元,明代有勘合贸易[1]的日本船都曾造访这个港城。应仁之乱[2]以后的细川、大内抗争[3],发展到场外乱斗,这个港城曾被烧毁。
明州也不是一个外港。但是,有甬江连接大海,而通过支流余姚江逆上经过运河又可直接通到越州和杭州。再往前,当然与大运河也相连。也就是说,只乘船即可直达中原。唐代这里还没有形成城市,明州官府也在别的地方。把州城移转到余姚江与奉化江交汇处,还是唐末的事。咸平二年(999),此地与杭州同时设置了市舶司。杭州在当时因曾作为吴越国的首都在政治上也已发展成为大都会,与此相比,明州作为一个平凡的州城能设置市舶司,当然应该是因为上述地理条件所致。位于杭州和明州之间的,是越州。
98 明州附近市场分布(根据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绘制)
99 北宋时期的东海(根据榎本涉《明州市舶司与东海贸易圈》绘制)
明州的州城,西临运河,东北是余姚江,东南是奉化江,为完全被河渠围绕的一个卵形。因此,城墙的扩张是不可能的,所以城市规模从宋代到清末几乎没有变化。这个城市临近码头的城内东部是与海运业有关的商业地区,北部和西部为政治、文教地区。豪门贵族居住区为西南部。这里距生活用水的水源近,还与城外西郊广大的水田地带相连。第四章我们已经指出过,明州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向中央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势获得的财产都积蓄到这个州城,或者在郊外投资收购耕地。科举官僚的故乡、国际贸易的港口,这两个面貌一直是明州(宁波)最大的特征,直至十九世纪其繁荣的地位让给上海为止。西门旁边修建的天一阁,因明代收集地方志等,给宋代史研究也带来相当大的恩惠。黄宗羲死后,到了清代完成了《宋元学案》的全祖望和编纂了《宋元学案补遗》的王梓材、冯云濠等,都是宁波人。可能也正因此,所以如第八章所述,《宋元学案》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宁波学者主导着宋朝末年的儒教正统似的。
100 对日交通利用的中国港湾一览(800—1350年)(根据榎本涉《明州市舶司与东海贸易圈》编)
广州、泉州、明州,这三个市舶港汇集了来自亚洲全域的贸易商,从事与宋朝的交易。
当过泉州市舶司长官的赵汝适著有《诸蕃志》一书,书前有注明宝庆元年(1226)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