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龙:400万字煌煌巨著,《张世禄全集》一睹芳颜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先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世禄先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力教授一起被学界称为中国语言学的南北双璧。
两位先生深耕的领域都涉及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语法学、词汇学、诗律学等。张世禄先生还最早出版了我国多部普通语言学著作,翻译了大量西方语言学著作,并有文艺学和西方史学的专著。两位先生如此宽广而深厚的研究领域,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没有第三人。王力在复旦大学讲学时曾说:张世禄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是读张先生的书开始研究音韵学的。最近,400万字的《张世禄全集》,历经近20年的筹划、整理和编纂,由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这是我国学术界“喜大普奔”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学术史的一件大事。
作为张世禄先生亲手指导的最后一个学生,也作为《张世禄全集》的主编,我和众多在世的张先生弟子(其中许多是我的老师)和学生一样,百感交集,激动和喜悦难以言喻。
这套11卷的巨型全集不仅萃集了张先生为人熟知但已很难觅到的各种论著,而且几乎搜全了张先生在上世纪二十、三十、四十年代发表的大量几乎湮没不彰的论文,并首次整理发表了张先生的极其重要的著作——70万字的《汉语史讲义》,首次发表了张先生用小楷书写,浅近文言翻译的西方语言学名著《语言论》(法·房德里耶斯)。
在《张世禄全集》出版之际,我们把全集的纲目展示出来,让大家先睹为快。
张世禄全集
前言 申小龙
编后记 申小龙
第一卷 音韵学史
一、《中国音韵学史》
(一) 导言
(二) 古代文字上表音的方法
(三) 周汉间的训诂和注音
(四) “反切”和“四声”的起源
(五) 魏晋隋唐间的韵书
(六) “字母”和“等韵”的来源
(七) 宋后“韵书”和“等韵”的沿革
(八) 明清时代的“古音学”
(九) 近代中国音韵学所受西洋文化的影响
(十) 重印后记
二、《广韵研究》
(一) 广韵之作述及其体例
(二) 广韵以前之韵书
(三) 广韵之韵部
(四) 广韵之声类
(五) 广韵以后之韵书
第二卷 古代汉语·音韵学
一、《古代汉语》
(一) 文字
(二) 音韵
(三) 词汇
(四) 语法
二、《音韵学》
(一) 音韵学总论
(二) 关于广韵的研究
(三) 古音学上的问题
(四) 等韵学的内容
(五) 国音字母和国音系统
三、《朱翱反切考》
(一) 声类考
(二) 韵类考
第三卷 文字·音韵·训诂
一、《中国声韵学概要》
(一) 语音总论
(二) 声母与韵母
(三) 历代声韵之变迁
(四) 拼音
二、《中国文字学概要》
(一) 文字学释义
(二) 研究中国文字的材料和途径
(三) 中国文字的起源
(四) 中国文字的构造
三、《中国训诂学概要》
四、《中国古音学》
第四卷 语言学理论·等韵学
一、《语言学原理》
二、《语言学概论》
三、《语言学纲要》
四、《等韵学讲话提纲》
第五卷 词汇学·语言教学
一、《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词汇章
(一) 词的构造
(二) 多义词和同音词
(三) 同义词和反义词
(四) 词汇的构成部分
(五) 词典、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二、《普通话词汇》
(一) 普通话、普通话词汇
(二) 基本词、基本词汇
(三) 文言词、怎样对待文言词
(四) 方言词、怎样对待方言词
(五) 外来词、怎样对待外来词
(六) 专门用语、怎样对待专门用语
(七) 成语、怎样运用成语
(八) 词汇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三、《小学词汇教学基本知识讲话》
(一) 词和词汇
(二) 词和语音
(三) 词和意义
(四) 词汇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五) 基本词汇和构词法
(六) 词汇的教学
四、《汉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一)为什么必须进行汉字改革
(二)文字改革要采取怎样的步骤
五、《小学语法修辞》
(一) 语法、修辞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语法、修辞
(二) 说话的目的和句子的分类
(三) 语言的建筑材料——词和词汇
(四) 虚词的用法和词组、句子的结构
(五) 句子的成分和单句、复句的构成
(六) 怎样运用词和词组
(七) 怎样造好句子
(八) 怎样把话说得生动有力
(九) 怎样划分段落和组织篇章
(十) 怎样使用标点符号
第六卷 论文集(上)
1923年
文字上的古代社会观
1924年
诗经篇中所见之周代政治风俗
1925年
文字学上所见古代女子之地位
日本藤原氏与春秋世族之比较
1926年
金石甲骨文字学者疑许书古文平议
印度前后弥曼萨派思想进化之比较
文心雕龙明诗篇书后
1929年
国语叹词的研究
从日本译音研究入声韵尾的变化
1930年
中国语的演化和文言白话的分叉点
高本汉的中国语言学说
1931年
中国音韵学史之鸟瞰
从“反切”到“国语罗马字母”
研究中国音韵与西洋语音学学理
编辑者工作与兴趣的问题
1933年
等韵学派系统的分析
汉语在世界上之地位
日本民族和文化的来源
中国文学史概要
1934年
言语学简述
言语演变的原则
释礼义廉耻
论中国民族与文学
1935年
在东京参观各学校及文化机关记略
1936年
中国语音系统的演变
国语上轻唇音的演化
1937年
高本汉与中国语文
世界语和中国语
1938年
识字的方法
研究中国音韵与西洋语音学学理
1939年
因文法问题谈到文言白话的分界
向哪儿去开辟中国文法学的园地——敬答光焘先生
研究中国文字的方法
中国新文字问题
论中国文字之孳乳
研究中国方音的方法
中国音韵之研究
中国语音的演变与音韵学的发展
文言白话的区别
文言白话的异同问题
介绍高本汉先生
1940年
文字学与文法学
训诂学与文法学
复我光荣洁白之身躯(
联合政府
1941年
太平洋局势
1942年
中国文字孳乳例
注意几个字眼
为病者的呼吁
1943年
朱翱反切声类考
新生活运动与中国民族
读书和作文
读了“中学国文教学法的出路”以后
学生的作文和思想问题
1944年
中国历史语音学之方法
杜甫诗的韵系
新文字商榷
字义略说
中国文法论
语言与文学
国语与国文的离合
怎样学习国文
国语教育底学术意义
用语言学方法建设新文学的理论
第七卷 论文集(下)
1945年
诗歌当中的平仄问题
字形孳乳说
1946年
说党
应用文字的方式——读书和作文
1947年
汉字拉丁化批判
语言变化与“同义异词”的现象
评朱光潜“诗论”
中国语言与文学
大学“中国文学系”之设置及其使命
论语言之演变与训诂
1948年
汉字的简化运动
中国语言的研究与新文学理论的建设
西洋学者对于中国语音学的贡献
1949年
造句的方法
读书与作文
1952年
关于注音字母的拼音
怎样使学员很快地记住注音字母
怎样批改作文
1954年
谈文学语言的教学问题——纪念《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发表四周年
1955年
汉字的改革和简化
学习语音的方法
1956年
词汇讲话
词义和词性的关系
基本词汇的性质和范围
现代语里的古语词
不必拘泥于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的原则
1957年
汉语历史上的语音变化
汉语历史上的词汇变化
词义和字义
怎样正确认识同音词问题
解除我国文字语言上的障碍
从语言的本质上来谈汉语教学
怎样阅读古典作品
从不赞成到赞成
1958年
语音和语音学
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公布和语文教学的改进
拼音字母比注音字母优越得多
汉语拼音方案和古典作品的讲读
建立词的观念
想想读者,问问自己
1959年
古汉语里的偏正化主谓结构
怎样运用成语
1960年
从《矛盾论》来看汉语语音的发展
1961年
一定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来
汉语的发展与中国诗歌形式的变化
文言词是不是现代语的词(3780)
怎样在语言学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62年
杜甫与诗韵
1963年
汉语词源学的评价及其他——与岑麒祥先生商榷
1964年
《黄侃论学杂著》前言
1978年
文言文的教学问题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1979年
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
1980年
关于汉语的语法体系问题
汉语同源词的孳乳
音韵学的功用
焦点在“典”字上
1981年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汉字的特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
文字改革是近代和现代语文改革运动的中心环节
1982年
从训诂学上来看古汉语的基本词
“字”和“义”
关于旧诗的格律
诗歌押韵和格律问题补议
1983年
治学严谨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
第八卷 译文集
一、房德里耶斯《语言论》
二、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
(一) 本书著者高本汉先生
(二) 本书的价值
(三) 译述的经过
(四) 本书内容的基本问题
(五) 中国语在世界上的地位
(六) 中国语的起源和历史
(七) 考求中国古语的方法
(八) 中国语的特性——孤立的和单音缀的
(九) 中国语演进的趋势——语音的单纯化
(十) 语言原料实际的改造
(十一) 文言和白话的分叉点
(十二) 中国文言和文字的价值
(十三) 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构造
(十四) 中国字典的编撰
(十五) 书体的演进
(十六) 中国语的语句结构
(十七) 语句上语词的序次
(十八) 学习中国语困难的情形
(十九) 中国语上的修辞
三、高本汉《汉语词类》
(一) 上古音里以舌尖辅音收尾的诸部
(二) 上古音里以舌根辅音收尾的诸部
(三) 转换的法则
(四) 收尾的辅音
(五) 起首的辅音
(六) 中间的(中介的,附属的)元音
(七) 主要的元音
(八) 集合的转换
(九) 最后应注意的几点
四、高本汉《老子韵考》
五、高本汉《诗经研究》
六、高本汉《中文解析字典序》
七、福尔《语言学通论》(与蓝文海合译)
(一) 语言的起源
(二) 书写的语词和口说的语词之研究
(三) 口说
(四) 听受和认识
(五) 意义问题
(六) 发音习惯
(七) 语言的系族
八、布龙菲尔德《世界的语言》
第九卷 汉语史(上)
前言 申小龙
一、汉语史·语音篇
第一部分 上古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上古音的声母系统
第三章 上古韵母系统的发展
第四章 上古音的声调问题
第二部分 中古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中古声母的发展
第三章 中古韵母的发展
第四章 中古声调的发展
第三部分 近代篇(从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第三章 《中原音韵》的韵母
第四章 《中原音韵》的声调
第五章 从中原音韵到北京音系
第六章 现代汉语方言概况
二、汉语词汇发展史
第一节 上古词汇发展
第二节 中古词汇发展
第三节 近代汉语词汇
第十卷 汉语史(下)
一、汉语史·词汇篇第一编 上古时期
第一章 词汇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 基本词汇
第三章 词的结构和词义变化
第四章 熟语 方言 外来词 同行语
第二编 中古时期
第一章 词汇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 外来词的大量输入
第三章 基本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章 中古时期口语词汇的发展
第五章 词义的变化
第六章 熟语的继承和发展
第七章 词的结构
第三编 从元代到五四运动的词汇
第一章 词汇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 北方词汇的发展
第三章 外来词
第四章 词的构成
第五章 词的变化
第六章 熟语的引用与继承
第七章 基本词汇和阶级同行语
二、汉语语法发展史
第一节 上古汉语语法
第二节 中古汉语语法
第三节 近代汉语语法
第十一卷 文艺学·历史学·序跋·信函
一、《中国文艺变迁论》
(一) 国人对文艺观旧观念之谬误
(二) 中国文艺变迁之痕迹与公例
(三) 上古传疑之诗篇
(四) 古代文艺发达之推测
(五) 中国古无史诗之原因
(六) 诗经作述之渊源
(七) 诗经文辞之由来
(八) 诗经之时代与地域
(九) 诗经声律与音乐之关系
(十) 诗经与周代社会之关系
(十一) 诗经对于后代文艺之影响
(十二) 战国时代与楚辞之发生
(十三) 诗乐之衰歇与楚辞之兴起
(十四) 楚国地理民族语言与楚辞之关系
(十五) 诗骚赋三者之递嬗及其区别
(十六) 汉赋之源流与派别
(十七) 汉代词赋发达之原因
(十八) 汉赋与文字学之关系
(十九) 汉赋与后代骈文之关系
(二十) 骈文利弊对于中古诗歌之影响
(二十一) 中古诗歌写实与写景之二大潮流
(二十二) 印度文化之输入与中古文艺思潮
(二十三) 声律之发明与中古诗体之变迁
(二十四) 唐代政俗与其文艺之关系
(二十五) 音乐之变迁与乐府诗词之递嬗
(二十六) 宋词之渊源与派别
(二十七) 宋词之语体化与散文化
(二十八) 宋词与元曲之关系及其区别
(二十九) 元曲发达之由来
(三十) 南北曲之异同
(三十一) 元曲之派别
(三十二) 元曲与小说之关系
(三十三) 明清小说发达之由来及其派别
(三十四) 近代戏曲小说与古文八股之关系
(三十五) 中国过去文艺界之得失及今后之趋势
二、《德国现代史》
(一) 绪论
(二) 十九世纪以前之德意志
(三) 十九世纪初德国之民族精神
(四) 维也纳会议后德国之自由与统一运动
(五) 普鲁士排奥之成功
(六) 普法战争与日耳曼联邦帝国之成立
(七) 德国统一后之内政与外交
(八) 过去德国帝国主义之发展
(九) 欧战中之德意志与其新共和国之发生
(十) 欧战后近年德国之局势
三、诗词(12首)
(一)风入松·宋徽宗琴名松风(20世纪20年代上叶)
(二)桂枝香·扫叶楼秋褉(20世纪20年代上叶)
(三)霜花腴·红叶(20世纪20年代上叶)
(四)自嘲(1947年)
(五)雁荡杂诗三首(1961年)
1.宿北斗洞
2.合掌峰与观音洞
3.谒烈士墓并游三折瀑
(六)怀母赠甥杭生(1962年)
(七)无题(二首)
(八)庆祝五届人代政协会议 纪念敬爱的周总理八秩诞辰(1978年)
(九)敬挽吴定良学长先生(1979年)
四、序言·讲话·其他
(一)《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自序 《我和语言学》
(二)《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前言
(三)《翎毛集》前言
(四)《说文今读暨五家通检》序言
(五)《语言与语言教学论集》序言
(六)《韩愈诗选注》 序
(七)《标点符号的多种实用价值》 序言
(八)《汉文典》编译前言
(九)《中国句型文化》序
(十)《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序
(十一)《中国文化语言学》序
(十二)在江苏省语言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语言科学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
(十三)读《学习》第四卷第四期
(十四)《汉语语法挂图》编制凡例及编务通信
(十五)《古文选注》暂拟编写计划及略例
(十六)“古代汉语”试题两套
(十七)“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大纲
(十八)关于《古汉语词汇》一稿的下落和处理办法
(十九)复旦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就“文法”“语法”之争致《辞海》编辑所公开信
(二十)对薛恭穆同志《楚辞语法初探》一文的意见
(二十一)先兄张书旗事略
(二十二)西冷石伽画传
五、信函
(一)致荣鼎
(二)致吴世昌
(三)致傅东华
(四)致倪海曙
(五)致李行杰
(六)致郭在贻
(七)致刘如瑛
(八)致潘庆云
(九)致堂弟张纪恩
(十)给申小龙论文集写的推荐信
附录
张世禄先生年表 申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