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上)

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不过是用理性解释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学的婢女。中世纪的科学也和哲学一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这时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中世纪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德国科隆大教堂

天主教会

“教会”在希腊文化里是召告公民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表决的公民集会。天主教会是指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天主拣选了以色列民族做他的子民,并且和以色列民族订立盟约;“教会”这个名词就被以色列民族引用为“上主的集会”。集会时,以色列人敬拜上主,聆听上主的诫命。到了新约初期教会时,基督徒沿用“教会”一词。天主教会认为以色列民族完成了天主救恩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和天主订立盟约。而真正新而永久的盟约,是到了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教会不是平常的团体,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

中世纪(约476~1453)

西欧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文艺复兴。“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欧洲在政治上战争频繁,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停滞,文化上教会统治非常严厉,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圣职买卖现象严重,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因此中世纪在欧美普遍称做“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A.奥古斯丁(354~430)

中世纪哲学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早年曾信仰摩尼教。他先后在塔加斯特、迦太基、罗马、米兰等地教授语法和修辞。他在青年时代生活极为放荡,但求知欲甚强,思想颇为敏锐。33岁时皈依了基督教。396年被提升为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奥古斯丁第一次在哲学上系统论证了基督教教义,完善了基督教的教义系统。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对整个中世纪哲学、宗教改革时期,甚至近代宗教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合流的产物,而在各个发展阶段中,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奥古斯丁以后的中世纪哲学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世纪哲学、中期中世纪哲学、晚期中世纪哲学。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思是上帝差遣来的“受膏者”,为基督宗教对耶稣的专称,在《新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马可福音》说耶稣在约旦河里受洗时,圣灵降在他身上,当时有声音透过云层传来,宣布他是上帝之子。这里有一个耶稣受难的故事:门徒犹大出卖耶稣,致使“最后的晚餐”的当天晚上,耶稣在橄榄山被祭司长和长老带来的一伙人捉住,第二天早晨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在被埋葬三天后复活。耶稣复活升天的这一天便是复活节,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之死。基督徒认为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是代赎,是对我们的爱,复活是生命,是我们的盼望。基督教的教义有原罪说、救赎说、惩罚说等。基督教的道德义务就是上帝至上,对上帝绝对服从。

早期中世纪哲学

5~11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时,人们对于古代哲学除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片断和新柏拉图主义外,所知不多。这个时期,新柏拉图主义比基督教的成分更占优势。主要代表人物是A.M.T.S.波爱修和爱留根纳。波爱修是连接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桥梁,他对古代的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他重视多样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见唯名论与实在论)。爱留根纳是一个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他主张“否定的神学”,与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相左。爱留根纳认为统一的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反之,愈是多样性的东西则愈不全面因而也愈不真实。不过他认为多样性和最高统一体“上帝”之间有桥梁可通,这就是“理念”。爱留根纳的这种思想源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

◇中世纪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A.M.T.S.波爱修(约480~524)

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接受教育。他学识广博,有大量的著作和翻译,曾经把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著作翻译成拉丁文传播到西欧。约在510年任东哥特王国执政官,并逐渐成为国王宠臣。约于520年当上首席执政官,掌管元老院的部分事务。后因被怀疑与东罗马勾结被判处通敌叛国罪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在狱中,波爱修曾写有《哲学的慰藉》一书,以自己与哲学女神进行对话的形式,用散文及诗体写成。书中抒发了他受陷入狱的委屈心情,并对知识、道德、痛苦、幸福、名利权势、灵魂、赏善罚恶、天意与自由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充分反映他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学观点。他的有关著作也曾被用作哲学教材,影响深远。

爱留根纳(约810~880)

中世纪哲学家,经院哲学的先驱者。出生于爱尔兰。曾在爱尔兰某修道院学习希腊文和古典文化。还曾在法兰西的宫廷学校讲学,但是由于反对基督教会极端的预定说以及关于圣餐的正统说法,罗马教皇下令谴责和禁止他的哲学。在查理王的庇护下免遭迫害,但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被烧毁了。爱留根纳的主要著作有《论自然的区分》、《论预定说》。恩格斯曾经称他为“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的许多爱尔兰学者中间“最卓越”的人物。

◇半人马像

唯名论与实在论

早期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实在论斗争的焦点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唯名论者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存在”。如波爱修就是主张唯名论的,他曾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把一般看做独立存在的实体,他举例说如果我们把性质根本不同的人和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半人半马怪物的观念,那么这种在柏拉图那里成立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它脱离了具体的人和马来谈半人半马怪物的观念,这只是主观臆造的结果。

中期中世纪哲学

11~14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中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在此期间,基督教势力强大,经院哲学以基督教的思想为主导。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著作经阿拉伯哲学家的介绍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这样,经院哲学不仅有了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因素,还增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因素,而且后一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逐渐增长。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无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解释的方法极其烦琐,成了一种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

经院哲学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这是由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重普遍概念与重个别事物的思想分歧发展而来的。实在论以安瑟尔谟为代表,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主张只有普遍是真实的,普遍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唯名论以罗瑟林为代表,受亚里士多德的以个别事物为第一实体的思想影响,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不过是名称。实在论认为,普遍的教会实在,而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基督教的普遍教义是实在,而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原罪是实在,而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天堂是实在,而世俗是影子,是从属的,等等。唯名论则相反。因此,正统的教会人士都崇奉实在论而轻视唯名论。12~13世纪,唯名论已不盛行,与唯名论有联系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也几乎成了异端,正统派的权威是实在论者、新柏拉图主义者。

◇坎特伯雷教堂

安瑟尔谟(约1033~1109)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早期实在论的著名代表。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的奥斯塔城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在法国毕尔冈底就学。1060年在英国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做僧侣,不久升任副院长及院长,1093年被任命为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被人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标志着官方神学的正式建立。他著名的“本体论论证”从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这个论证遭到当时法国马尔穆节隐修院修士高尼罗的驳斥。他认为安瑟尔谟所证明的最伟大的存在不过是“海上仙岛”,存在于心中的神的概念未必存在于现实。

罗瑟林(约1050~1112)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早期唯名论者。出生于法国的贡别涅。曾在贡别涅、杜尔讲授哲学。由于罗瑟林用唯名论观点对基督教“三位一体”教义进行了攻击,在1092年苏瓦松宗教会议上被指控为异端。他生怕那些好动私刑的教士将自己打死,被迫撤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但由于后来仍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因此受到坎伯雷大主教、实在论者安瑟尔谟的攻击。回法国后,在教会任职执教。罗瑟林曾这样来表述自己的唯名论观点:除了在语言之中,客观上没有“黑色”,而只有“黑色的实物”;没有“聪明”本身,只有“聪明的心灵”,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

不过,由于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泛神论思想与正统的基督教教义相抵触,教会早已视之为异端,加上到了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大量从阿拉伯文以至希腊原文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大为增长,教会遂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与教义相结合的方面。于是被基督教教义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了官方哲学。托马斯·阿奎那是这种官方哲学的最高权威。他明确主张哲学服务于神学,反对阿拉伯先进哲学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说;他区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图加以调和;他认为启示高于理性,哲学以理性解释上帝,不能与宗教信仰相矛盾。对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托马斯·阿奎那采取了温和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14岁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并不顾母亲的反对加入了多明我修会。后在巴黎继续求学,125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巴黎、科隆、罗马和那不勒斯教授哲学和神学。托马斯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最系统的天主教思想体系,被同时代人称为“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约翰第二十二世承认他为圣徒。此后托马斯的学说被认定为天主教会中唯一正确的哲学,直到现在,梵蒂冈天主教会仍在称颂他。托马斯的哲学及宗教思想涉及了各个思想领域,是中世纪正统经院哲学的最高成就。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在《永恒之父》通谕中全面颂扬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和哲学。以后,他的哲学被称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主要著作有《论存在与本质》、《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圣母子和圣多明我、圣托马斯·阿奎那。多明我(1170~1221),天主教多明我会创始人。出生于西班牙的布尔戈斯贵族家庭。1216年获得教皇霍诺里厄斯三世(1216~1227年在位)的承认,多明我会正式成立。1220年召开多明我会第一次会议,制定多明我会章程,多明我出任总会长。1221年在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去世。1234年被追封为圣徒。

(0)

相关推荐

  • 【3】

    '' 第四,缓.宋人笔记:当那位参政提出"缓"字的时候,那些性急的人就抗议说缓要不得,不能缓.缓,是很要紧的.就是叫你不着急,不要轻易发表,不要轻易下结论:就是说"凉凉去 ...

  • 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下)

    晚期中世纪哲学 14-15世纪中,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由于罗马教会的衰微.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重经验事实的本来面目逐步被认识,人们厌弃教会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于是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 ...

  • 西方哲学史  近代哲学(上)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 西欧封建社会的后期,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和重大的地理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加快了新旧思 ...

  • 西方哲学史   近代哲学(上)

    近代哲学(上)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 西欧封建社会的后期,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和重大的地理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社会内部的各种矛 ...

  • 水乳交融:那些中世纪手抄本上的古希腊神话与历史

    随着中古时代降临,基督教文化成为欧陆的绝对主流,但古典神话与各种英雄传说却并没有因此失传.相反,这些古代英雄的故事还在以各种形式流传,并为新时代的骑士贵族所熟知. 后人通过各类中世纪版本的希腊神话手抄 ...

  • 【书海泛舟】刘小枫 | 施特劳斯与启蒙哲学(上)——读施特劳斯早期文稿《柯亨与迈蒙尼德》

    [摘要]哲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启蒙性质的,但是,西方哲学史上呈现出两种启蒙,一种是真的启蒙,一种是 " 蛊惑人心" 的假启蒙,施特劳斯早在 < 柯亨与迈蒙尼德> 中就已注 ...

  • 哲学上的“客观论”的失败

    由于目前的哲学上认为"客观论"是随着哲学发展而被成功定义的.但是经过我的思考,对于事物应当进行从头分析,而不是目前认同的一切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一件事物,要做它的分析,应该从本质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五:阿拉伯中世纪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五:阿拉伯中世纪哲学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数百年间,当西欧社会停滞不前,文化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时候,东方阿拉伯区域的一些国家却有了相当繁荣的独特的文化.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早在7 世纪就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中世纪哲学之五:瑜伽论

    印度中世纪哲学之五:瑜伽论 瑜伽论是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瑜伽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与数论结合在一起,因此被称为数论的姐妹哲学.但是严格地说,瑜伽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种古代遗传下来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中世纪哲学之六:吠檀多

    印度中世纪哲学之六:吠檀多 吠檀多是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中世纪印度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吠檀多.吠檀多的意思是" 吠陀的终结" 或" 吠陀教义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