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行路》
《人间行路》
一前一后
一老一少
两个民工
穿行街头,在早高峰的车流观众之前,
年老的疲惫模糊,低头前倾,在泥土、灰尘、磨损、皱褶中褪色
年少的刚刚饱食油条大饼,微抬下巴,多日未洗的头脸微微得意与羞涩
我看着他们
我的乡人、我的童年伙伴、我的大叔、我的长辈
年少的跟随年长的,走过野蔷薇盛开的田埂
走过槐花如雪的河堤
走过圆月朗照的稻田
走过城市的轨道、吊车、地桩、半砌的砖墙、泥水、轰鸣的机器
走过我的车前
一老一少
一前一后
--
早上送孩子上学,经过一个路口,看见两位民工过马路,马路一边是玻璃幕墙的楼群,一边是在建的工地,年老的脸和衣服都褪的看不出颜色,年少的圆圆脸,脸上有早餐的油光,因为行在等红灯的车辆前而自觉被注视,他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年轻人的睥睨。我看着他们,就像和他们一样在行走。我生于长于农村,小时候,村人们贫穷但又因为习惯了土地春种秋收的必然而有一份笃定和安然,长大后,外出求学工作,多年后回到村里,当年人烟旺盛、鸡犬活泼的村子已经荒芜,村里的人大多离开,去谋其他生路。这中间的二十多年,人们从村里走到哪儿去了?当我看到这两位民工走过我的车前,仿佛他们就是我童年的伙伴或村邻,不过他们不再走在屋前田间,而是从一个工地走到另一个工地。他们在这人间行走,我也是。当我回到老家,我的乡音和小时候一样,似乎从未离开过,当我离开老家,我和其他人一样说着辨不清来处和去处的普通话,口音中间的断层是二十多年的时间和行路。
最近读诗人邱籽和王单单的诗,他们有些诗是关于最底层的那些农民的,诗中有感人的怜悯和关怀。我喜欢他们的诗,不过我对于我的乡人,我似乎没有同情,因为我没有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不同的人,我对他们感觉熟悉和亲切,就像我在乡音和普通话之间转换自如,农民的出身和农村的滋养始终在我身上,从农民变成民工,或从农民变成读书人,我们都是在人间行路,都从槐花如雪的河堤与圆月朗照的稻田走出,走在婚姻子女、柴米油盐的生活里,而且有同样的归宿。
附上诗人邱籽和王单单的两首诗:
《卖毛豆的女人》
- 王单单
她解开第一层衣服的纽扣
她解开第二层衣服的纽扣
她解开第三层衣服的纽扣
她解开第四层衣服的纽扣
在最里层贴近腹部的地方
掏出一个塑料袋,慢慢打开
几张零钞,脏污但匀整
这个卖毛豆的乡下女人
在找零钱给我的时候
一层一层地剥开自己
就像是做一次剖腹产
抠出体内的命根子
《我的兄弟是候鸟中的一只》
- 邱籽
我的兄弟是候鸟中的一只
是在春天,提前老去的一只
他贴着铁轨
低低地,向北飞
向一个不是故乡的地方飞
行李,蛇皮袋子
提前老去的妻子
记在纸条上的债务,和咬着乳头的孩子
这一切的重量
并不因火车的飞奔而减轻
我的兄弟
是一只把烟头上的亮光看成灯盏的候鸟
但在一只真正的候鸟看来
他的飞,多么像是一次漫长的爬行
---
欢迎进入公共号,点击底部分类菜单,阅读以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