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德军 | 绣圣沈寿

绣圣沈寿

江都  褚德军

褚德军先生:江都区宜陵镇人,笔名行健,1953年生。扬州市作协会员,江都区作协副秘书长,江都区扬剧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经营管理企业四十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对地方民间故事的采编,所著《老扬州传说》被江都区政府定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诗词、散文、剧本、生活随笔等散见于报刊。

默立在大师的故居前,看着门前寂静流淌着的河水,耳边响起了明代才子杨慎的词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前时,随友人游览颇负盛名的苏州古镇一木渎镇。

阳春三月,但见古镇依山傍水,秀丽无比,清流南北走向,明清建筑列满两岸河街,市面繁荣,人群纷踏,热闹非凡。刚出得严家花园大门,转脸南行数步,抬头看见左手边一道紧闭着的乌漆大门,上方有一匾额,白底黑字“沈寿故居”,不觉心头一震“好熟悉的名字”,立即想起晚晴时期名震全国的“绣圣沈寿”来。疑惑之下感觉不像,如此响亮的名人故居,门前缘何空无一人?或许是哪一同名同姓的旧时官宦故居也未可知,询问左近人家以释疑团,却都摇头回答不知。心有不甘之下,见一大队人群流淌似地转移过来,领队者人高马大,举着小旗喊话,知是导游先生,应该对当地风土人情无所不知,遂上前请教,证实此处正是晚清绣圣沈寿故居,不仅心中感叹:当年享誉世界的吴中巾帼,如今竟然知者寥寥也!
沈寿故居
沈寿原名沈雪芝,1874年出生于苏州阊门一户文物古董商的家庭,从小随父读书识字,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以丰富的艺术熏陶。苏州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尤其西城外木渎一带,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是为“苏绣之乡”。沈雪芝常去木渎的外婆家中小住,对奇妙的苏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姐姐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她天资聪慧,肯于钻研,学绣进步极快,十六七岁便成为誉满苏州的刺绣能手。二十岁与出生书香世家的余觉成婚,婚后一直闭门刺绣,潜心总结前人经验,大胆创新,独创出“仿真绣”技艺。
沈寿
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全国各地进贡寿礼,苏州府将沈雪芝《八仙上寿图》等三幅苏绣寿屏作品献送皇宫。慈禧太后见之赞不绝口,惊为绝世神品,除了授予沈雪芝“商部宝星勋章”外,又因自己迎来七十大寿,亲笔为沈雪芝题写了“寿”字相赠,从此,沈雪芝改名为“沈寿”。随后,清廷按慈禧谕旨设立商部女子绣工科,沈寿被任命为“总教习”职务,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的女官员。
沈寿作品
1911年,沈寿创作绣制出《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在意大利博览会展出,获“世界最高荣誉卓越奖”,为中国刺绣在世界获奖第一人。意大利皇帝、皇后赞誉沈寿为“世界第一美术家”,颁赠沈寿嵌有意大利皇家徽章的钻石金怀表一块,奖金意币两万元。她此后又以作品《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再次获得一级金奖,“中国绣圣沈寿”在世界艺术领域声名鹊起,苏绣业内又尊其为“一代宗师”。
意大利皇后爱丽娜
沈寿因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苏绣事业而一生未育,丈夫余觉情绪不满,最终弃她重娶,加之清廷覆灭,商部绣工科停办,多重打击之下,使得沈寿身心俱疲,虚弱染疾。一九一五年,清朝末代状元一南通人张謇,邀请她至南通女红传习所担任所长兼教习,她不光是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更是一位极具天才的刺绣教育家。她提倡“外师造化”,即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必备能力,选模特手持鲜花站在绷架前,要求学生们把鲜花和人的眼睛绣活,从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苏绣人才,使中国绣品在国际上打开销路。在南通传习七年期间,还带病与张謇合作写成了《雪宦绣谱》一书。这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堪称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传教于后人。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寿病逝于南通,年仅四十七岁。
沈寿作品
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艺术作品,长留在全国各大博物馆,至今仍熠熠生辉。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建交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赠送他的国礼,就是一件仿真绣艺术品《小猫》,这项“仿真绣”技艺,即为沈寿所创。
默立在大师的故居前,看着门前寂静流淌着的河水,耳边响起了明代才子杨慎的词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