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生中摔过的跟头,都是绊倒在自己搬的石头上

发布时间:2021-03-15

《奇葩说》第七季的海选中,老奇葩许吉如表现的差强人意。不自觉的搓手、身体寻找倚靠等等细节,都能清晰地体现出她内心的紧张,她的心里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导师,她坦诚地承认,第六季对她的影响很大,被淘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的状态十分不好,甚至产生了抑郁情绪。

许吉如:

18岁保送清华法学院,担任青奥会形象大使;

20岁,她是清华第一个公派哈佛的交换生;

22岁,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读研;

……

如此优秀的高颜值学霸,已是光芒环绕,却因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被淘汰而失意许久,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许吉如竭尽全力的克服内心的挫败,再一次勇敢的站在荧幕前,不得不说,那一刻,她是个英雄。

如果说,许吉如在现场表现的还存有一丝退缩,那么大幂幂对她的安慰,则是一针及时的强心剂,直达心底。

大幂幂在安慰她时说:“极度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

我们之所以会经常感到不快乐,正是因为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斗争、竞争,令人痛苦。而我们却总习惯去逃避,但这不能真正的解决痛苦。

正如张沛超老师在我的内在无穷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一书中所说:我们内在不同的部分总是在打架,这正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我们更多的要向内看,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成全自己,才能遇见无穷大的自己。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你这一生过得成功、幸福,还是失败、痛苦,完全可以由自己的内在意识去创造。

如何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掌舵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和自己待在一起,好好了解自己,找到独特的自己,成就繁盛如花的人生。

01

知彼就能知己

——从关系中认识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想了解一个人,就去看看他身边的人”。我们在关系中的行为方式、喜欢或者讨厌的人,都能反映出我们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探索工具——人际同心圆。

在一张A4纸上画同心圆,把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写在最里面的一环,把稍微关系远一点的人的名字写在第二环,以此类推。无论是让你爱恨交织的人,还是单向的关系都可以依次写进去。

然后,画出一张表格,将我们与他们相似和完全相反的特质写到表格里。

作者指出,完全相反的特质是一种深刻的认同,它可能与你的意识相反,但你的无意识却照单全收。

比如,你的父母为人吝啬,而你非常讨厌这一点,你可能表现出对朋友非常慷慨,却对自己并不慷慨,甚至比父母更甚。因为我们的自我有一种守恒的法则,补了西墙,就一定得把东墙拆了才行。

如果开启对人我关系的觉察,我们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寻找自我。

02

卸下自我防御

接纳痛苦疗愈自我

作者用花来形容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萼片紧紧的捆着花,这朵花就会很难开放。花的萼片就如同人的防御,人不能没有防御,也不能防御过度。

曾有位来访者,工作被提拔,却使他坐立不安,一到新的办公室就过敏,会得荨麻疹。其实,这些反应都是他防御躯体化的方式。

对他而言,升职意味着与人发生冲突的情境一定会变多,别人的期待也会更多,如果自己难以胜任这个岗位,那么就理所应当的回到自己之前的舒适区中。

高级的防御机制可以增加我们的情商,相反,低级的防御机制则会损害人的情感和意志,让人变得自欺欺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展出合适的防御机制呢?

答案是充分的发展觉知,我们要有意识的去觉察我们内在的哪种防御机制被激活,我们又是怎么动员了它们,而这些防御机制在多大程度上夸大或扭曲了现实等等。

爱默生说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因为我们的外在命运其实是由自己内在意识推动的,无论哪一种防御机制,都是一个自知的机会,通过自知,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主动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动行动。

03

修通情绪困扰

助力非凡人生

真正的情绪认知能力代表着一种透明的接纳。我们的内心开始容不下情绪时,也就开始容不下世界。

当情绪出现时,其背后都有它的深层含义。

烦的背后是怕这怕又分两种,一种是怕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另外一种是怕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时候,这两种怕会同时存在。

比如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可以暂时与对方分离,如果这个人迟迟没有与他联系,他就会担心对方是不是遇到什么意外了,或者他担心对方变心了,进而将焦点转向自己,认为是不是自己不好,在对方与他取得联系之前,都一直处于这种不安中。

愤怒的背后是脆弱。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体型庞大的动物很少表现出愤怒的样子,但是一些体型小的动物就经常表现的很愤怒。如果我们想少生气,默念“莫生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有面对和认真修复自己的脆弱才行。

指责的背后是绝望。指责,是一种两败俱伤的交流方式。作者在做咨询治疗时,经常使用雕塑技术让来访者更清晰地感受到指责。

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有一个人用手指着你,带有指责的气势,你会作何感受?在雕塑技术中,被指的人通常会不自觉的后退两步,感受到紧张、回避或者愤怒的情绪。而指向对方的人,他的内在也很绝望,而绝望往往伴随着悲伤。

悲伤是可以有力量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本能的会千方百计避免自己处于悲伤的状态,很少去体验自己的悲伤。可是,当短短几分钟的剧情使你流泪、听到有些与己无关的事也会悲伤不已时,就说明你的内心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悲伤了。

如果我们每次都启用防御机制来面对悲伤,视悲伤为毒药,那么在人际关系中,也会下意识的回避深入交往,隐藏真实的自己。

体验悲伤是一种能力。只有具备了接纳、整合悲伤的能力,才能逐渐从悲伤中获得力量,这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可以传递给身边的人。

当情绪来敲门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情绪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合理的宣泄建议。悲伤时去看一场悲伤的电影,哭一哭,愤怒时试着做一些运动。还可以尝试一下中医的以情胜情疗法。比如,怒伤肝,但悲可以胜怒;喜伤心,恐又可以胜喜等,让情绪在体内流动起来,自然宣泄。

当我们读懂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情绪也不会再轻易地被他人左右,我们的行为、处事方式也将变得更加得当。

虽然直面自己内心的过程会有些许艰难,也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置身于迷雾中,感到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坚持下去,定会云开雾散。

04

找到自我价值

人生似繁花盛开

“我是谁?”看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你也会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生活中我们被一系列的标签束缚,以至于我们看不清真实的自己,书中撕标签思想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找到自我。

在一张纸上写下“如何界定你自己”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一位母亲、公司高管、热爱读书的人、容易焦虑等,然后依次说“我不是”,同时去体会当时的感觉。

即便有些会违背事实,也尝试对它说“我不是”,体会难在哪里,是怎样的一种不舒服。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执行“我不是”,就保留几个核心的标签,体会一下它们的重要性在哪里,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样坚持做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在不同情况下,你对某些标签的认同度会增加,而有些则会弱化。一个月后,你会发现,这个不断的增减标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重新编程的过程,最终将会拓宽生命之河的宽度。

05

勇敢和面对真我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潜力,只是你未曾发自内心的相信过,未曾给过自己机会。

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在17岁时得了脊髓灰质炎,因此变成全身瘫痪,医生曾断言他活不了很久。但是,艾瑞克森认为这是医生给他的暗示,如果他相信了这个暗示,他就真的会死去。

求生欲使他相信自己,他需要不断地向自己的潜意识去寻找答案。在潜意识里,出现了他摘苹果的画面。于是他就反复在脑海中揣摩,在现实里训练,一段时间后,使得他慢慢修复了身体的机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行动能力。

艾瑞克森的经历像是个奇迹,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与他一样,都蕴含着一份巨大的能量,而这能量只有自己才能去激活。

作者在书中提到,除了你自身之外,没有任何力量拯救你。面对痛苦,我们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将期待投向外界,而是应该向内探索,打开“封印”的屏障,获得源源不尽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会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却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即,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都会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溢出来的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曾经的你,被生活的琐碎裹的密不透风。现在,是时候和曾经的自己说再见了,停下来,读一本慰藉灵魂的书,重新认识你自己,去感受生命的真实,开启自己的英雄之旅,为自己创造一个繁盛如花的人生。

文:浅墨入画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