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练速度,先要沉得住气
考前2个月,进入综合训练密集期。
高考属选拔性考试,必得透过那6张卷子、几十道题目把这群18岁的公民量出个“七高八矮”。
所学知识有限,咋个区分?考“能力”!
既是分学科的考试,各考各自的能力呗!我选考了化学,就通过化学学科的知识、素材,考查我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事实上却很难做到。由于课程规定的内容太少(不成文的传统是,中学教师几乎人人被框定在这个范围内教学生,不准越雷池一步),难以考出啥来,只好拿些数字游戏、文字游戏来凑试卷,考查所谓的阅读、信息提取、计算、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
知识少?难以命制真正考查思维力度的考题?没关系,加大考题篇幅,用忍受枯燥的耐性、用体力替代智力进行筛选。
于是,有了所谓训练“答题速度”一说。
“老师,我都已经把近3年的东西海朝一模卷子做完了,这次咋还是不行呢?”
“老师,您再给我点题吧!我觉得我还得多练练。”
“老师,……”
解题速度,的确可以练。但不是简单地重复做若干套题目就能练成的。
那咋着练才是正道呢?首先得明白你到底是慢在哪里了。
研究发现,真正基础不够扎实、学得不好的学生,考场上做卷子并不慢。他们似乎非常清楚明白自己会做什么,每次都可把那些自己能够拿的分全部拿到,然后再蒙对一些。结果比一些“学得好的学生”得分并不少。
有的同学是慢在过于小心,选择题本来选定了选项,还是不放心,又来回看好几遍;
有的同学慢在解答题策略运用不当,不知道多读、少想,只知道闷头、挨着盘儿地做,结果本来可以不用思考的东西,多耗费时间和脑力,导致后半程效率降低;
有的同学喜欢跟题目较劲,对着题干素材,不问的也想,看不懂的也来回折腾,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有的同学则属于莽撞型的,上来就写,一看不对就大笔一挥划掉,等再找空白处写的时候卷面已经很拥挤了……这“写、划、再写”之间,至少耗费了2遍书写的时间。
练答题速度,应主要从如下几点入手:
第一,练考场上的时间安排策略。
考试,就是在规定时间内,拿到尽可能的高分,时间运筹非常关键。
先易后难,是永恒的法则。
近些年来,命题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人性化了,为“安定团结”,一般都是按照题目从易到难梯次排布的(同类题型),所以大致是按着卷面顺序做即可。
但是,人和人是不同的。对于别人容易的题目,于你却未必。
所以,你要会判断题目的难易。一般说来,认真读2遍,丝毫没有眉目的题,就算是当下的难题,必须先行跳过。
跳过不代表着完全舍弃。也许在你做其他题目时,你的大脑“后台”会慢慢地、悄悄地把它想出来,这时你会“恍然大悟”,回头写出来即可。
当然,更多的可能也许是,你自始至终也没有把它做出来。并不遗憾,你把用在它这里的时间适时地转移到其他题目上,并没有少拿分。已经胜利啦!
难题也要争三分。
说的其实是难题里往往也有一些容易的、送分的小题。
所谓考查考生的心理品质——你连读题的勇气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这里还藏有“无偿赠送”的分数,最后这些分就被命题人悄悄收回了。
所以我们说,时间运筹的诀窍之一是“所有题目必须读完!”虽然可以做不完。
做不完卷子很正常,看不完卷子的,是傻子。
第二,练审题、答题的策略。
“做题不就是念完了接着开始写吗,这有啥好练的?”
高考真题跟你反复练来练去的模拟题不同。
第一它重要,它是决生死的,你从内心里既害怕、又特别看重它;
第二,它“新”,有的题目还是故意坑你的,如果你就那么按照定势思维“念完就径直写”,也许会入坑上当的。
我们主张,不管什么题,都要读第二遍时才下手做答。怎么样,跟你的想法略有不同吧?
对于高考选择题,最忌讳的是没有读完全部选项就确定选A还是B,因为C或者D也许比A、B更贴合题意,或者,读完D选项后,就基本不需要对前面的A、B、C展开复杂的计算、推理了,可能根据题意直接敲定了D。
要不它咋叫选择题呢?
对于大题,一是有些必要信息、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的信息被有意无意地隐藏在后边;二是前边的小题你可能不会,但后边的小题却比较容易。你没有读完就放弃,岂不亏大了。
读完第一遍,形成一个大致的整体规划,还有利于卷面整洁。高考答题纸留的空格是有限的,改来改去,卷面拥挤混乱不堪会影响阅卷人心情,进而影响到阅卷速度,关键是可能影响到你的分。
须知,区分不同的学生,是高考的本意啊!即使所写内容完全一样,凭什么你写得差,也跟人家写得好的拿一样多的分?
不对题中无关细节过分好奇,也是一个重要策略。
现在追求使用原始文献命题,这些文献也许来自比较新的科研报告,它们涉及的知识未必全是中学所学,有的可能通过提供一两点新信息即可扫除解题障碍,有的则提供信息也很难理解。于是只好避开、不在这里设问。
你可倒好,仗着自己年轻气盛,考场上非得对这点过度好奇。结果白白耗费很多时间,净想了些跟拿分无关的。好奇害死猫啊!
第三,练熟典型题目的答题要领。
近些年来,为维持命题稳定,考前出大纲,不出大纲了就出题型示例,这俩都不出了就来个全省(市)统一模拟。总之,一些题型是相对固定的。
固定的题型,练过多次却还在答题格式与规范方面丢分。拢共100分,你却把本可稳稳拿到的5、6分白白丢掉,不就像拎着那分,一分一分朝外扔吗?你练得速度再快又有啥用呢?
比如化学里的“物质检验”题,要“取样(具体啥样交代清楚)、操作和期望的现象、结论”三合一。
再如“结合化学用语解释”,既要写核心方程式,又得有必要的文字阐述;“运用平衡原理解释”的题,则必须写可逆反应表达式……
绝不要说“看是否……”,也不说“**跟**有关”,要讲清楚究竟它们之间到底具体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第四,练书写的认真度、表达的规范性。
“我写字差已经多少年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不是借口。
你得这么想,此时不改,更待何时?
那种自己“心里明”,不管阅卷人看法的直接把3描几遍成2、笔不出水只靠意念到位的书写等,必须立即改正!
“乱石铺街”式书写、写到头空间不够时往上一行书写、箭头随意指来指去等等,也得好好注意改改了。
这种多年积习的“定势”性动作,矫正是需要付出心力的。
多想一秒,就可以避免混乱,何乐而不为呢?
每次大考练后,要对试卷进行“复盘”!
一分一分地反思自己失分点在哪里,下次再遇到同类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这也是高三后期、考前月余时间主要的学习策略——攒卷子、找漏洞、查缺补漏重点练。
另外,要认识到:
像考试提前20 min入场、提前10分钟发草稿纸和答题卡、提前5分钟发卷子。这些时间,都是你的考试时间。你得珍惜。
这要通过一次次考试时的重视、切实践行,才能养成习惯。
“不就贴个条码、写个名字吗?我用不了5分钟啊。”“反正发了卷子也不让动手写,我看了题心里会慌,还不如不看呢!”等谬论,该彻底放弃了。
传统的一模、二模考试是为组织考生逐步摸索适应高考节奏的。
三来二去,随着课程结构的逐步异化,高三学习完全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高一高二急三火四地囫囵吞枣,腾出高三整整一年的宝贵时光,期待学习能够像牛羊骆驼一样反刍消化,殊不知很多东西业已夹生。
简单的一模二模已经显得单薄、不足,有的地方统一模拟考居然一年间干到“**县市第二十五次统一模拟考试”!
复习的复习,模拟的模拟。已经屡见不鲜。
所以,贵在用心!
欲速则不达。听说过吧?
先贤荀子的《劝学》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为学之道,其中关于专注、用心的一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故君子结于一也”印象颇深。
让我们持蚓之精神、避蟹之躁情。2020,高考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