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即生活
夕阳的余晖中,漫无目的地骑着自行车奔向地平线的是我;作文课上,毫无头绪绞尽脑汁写着作文的也是我。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我——更准确地说,是读铁凝之前的我。
初读铁凝,还是在初中。那时,出于打发时间的目的而读书。当我意外读到铁凝先生的文章时,她“儿时一千张糖纸换电动玩具狗”的梦被揭为谎言时,我也不禁替先生伤悲;当我阅到“梦没有狮子,但时常出现大荣姨那张快乐的脸”时,我也不免被她那份快乐所影响。
不过,那时我读铁凝,更多是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并没有把阅读的体会真正融入生活,似乎阅读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鸿沟。
铁凝对我真正的改变还是发生在我上高中。我读到先生《那时在花山》,先生那“何况真正的文学也非那样远离人间烟火,完成巨著时,每位作家桌上都有油盐酱醋”一句,让我恍然——文学不仅仅是高雅之堂所独有的,也是平凡生活中所产生的。我怀揣这种态度,又读了先生的《面包祭》,其中记叙的她父亲一直执着于做面包的过去与面包琳琅满目的现在相对比,平凡之中透着感动,正如文末先生所言,“也许父亲已忘了那老烤炉的存在,但它却像从前的一个活见证,为我们固守那不可再现的面包岁月。”
这是多么怀旧的流露,这是多么真情的艺术,却又引发自面包这一沾满人间烟火气的食物。我懂了,文学是生活的文学,文学来自生活,只不过又高于生活本身。其二者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在先生的影响下,我开始主动地将文学纳入生活的一部分,学着像作家先生那样,“文学”地思考,“文学”地生活。我会在生活中,用文学的眼光审视友谊以及一切,诚如先生所言,“我总会有意地躲避内容空洞的亲热和形态夸张的友好。倘若你去别人家做客,给你摆出茶的是朋友,那么给你端出一杯白开水的便是至交了。”是啊,君子之交淡如水,文学里、生活中都是这样。
铁凝先生在《车轮滚滚》里写道:“我们有目测远方的雄心,也要有回望心灵的能力。”先生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回望;又使我的生活充满了回望。回望来时的路,回望诗意的生活,回望伴我成长的转变。
现在我还是会向着地平线骑自行车,不过不同于以前的漫无目的,现在我会边凝望晚霞,边感受与夕阳赛跑的浪漫,吟一首小诗;我在作文课也不再为作文急得满头大汗,而是将生活变成一个鲜活的素材库,信手拈来,下笔成章,因为铁凝先生告诉我,生活即文学,文学即生活。
铁凝,她改变了我,让我的生活洋溢着文学的气息。
(作者: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高二7班 曹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