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帖绣罗襦 | 一支绒花 一世荣华
2020年10月17日,由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于北京服装学院5号楼(综合楼)三层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开幕。展览以女性服装为主线,以反映清代至民国不同时期服饰风格特点和时尚变迁为宗旨,分为“清代汉族女性传统服饰”、“民国女性服饰”、“清代至民国服饰配饰”三个单元,展出服饰三十余件,配饰百余件。
一支绒花 一世荣华
“万数簪花满御街”,国人簪花之风由来已久,所用之花有生花与像生花之分。生花即时令鲜花,生花的佩戴应四时而选,可见“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端午茉莉开,每妓须戴三两朵”、“九月九日,登高燕饮簪菊花”之言。
五代女子簪花图 王处直墓壁画
像生花即人造花,由绢、丝等材质制作而成,像生花不受花期限制,便于存放,流传更广,常见的品类有:通草花、绢花、绒花等,互有千姿,各有百态。
西夏绢花 宁夏贺兰县拜寺沟双塔出土
其“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每逢佳节,男女老少都习惯插上几支绒花,讨个喜庆的彩头。绒花的工艺颇为讲究,先把蚕丝染色,再取极细的铜丝作芯将丝线绞成不同规格的绒条,经修剪、盘制等数道工序方制成各式花卉、鸟虫、吉祥文字等样式。
不同规格的绒条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喜在眼前绒花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心)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牡丹花瓣)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叶)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孙悟空花翎)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显微图
绒花用色讲究,主要表现为“润、亮、清”,“润”是指色彩要有渐变,一朵花瓣要用七、八种颜色,从深逐渐到浅,如自然生长一般;
萱草绒花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菊花花心)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亮”是指对比鲜明,梅花花芯用亮黄色,花瓣由白色至浅粉再到紫红色,尽显娇艳浓烈;
梅花绒花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清”就是要确定一个基本色调整,其它配色与之和谐一致。
玲兰绒花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苞)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绒花饰件(花苞)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因习俗、场合和用途不同,绒花又唤作“福花”、“喜花”、“宫花”等。“福花”一词源于老北京庙会“带福还家”的旧俗,民间认为,圣地的鲜花能给人带来好运,香客游山朝拜后,下山时必采山花戴于胸前或头上,以花为福,后因山花采摘过频,不能复生便以手制红绒花代替。
北平的绒花铺子多集中在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一带,每逢到庙会集会之期,制售绒花的摊市遍布庙会各处,供香客之需,人们将精巧别致的绒花插在礼帽或是发髻上,以求诸神垂佑,福自天申。
逛庙会挑绒花 老照片
始建于明代的妙峰山庙会“香火最盛,甲于天下”,进香者“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在1924至1927年间曾三次前往妙峰山进行考察,共拍摄121张庙会活动纪实照片,有山光、有村落、有熙来攘往的市集、也有带福还家的香客。
图片来源:《甘博的摄影集》
图片来源:《甘博的摄影集》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梁实秋《过年》),传统的“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更是少不了绒花的点缀,故而称作“喜花”。
戴绒花 老照片
挑选绒花 老照片
旧时女子出嫁时头上多带绒花,有双喜、麒麟送子、龙凤等吉祥图案,后又出现了用绒花编织而成的帽子,两边饰以珠穗,下垂及肩,谓之“绒冠”。
龙凤双喜绒花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龙凤双喜绒花 细节图
婚嫁绒冠 图片来源:电影《骆驼祥子》
绒花质地柔软,色泽鲜艳,不能受压,不能沾水,不能曝晒。卖绒花的商贩常背着四、五层的匣盒走街串巷,匣屉中细细铺上油纸,将绒花层层插放,互不挤压,寻个热闹的街口,将匣屉摊开供人挑选。
图片来源:《京都叫卖图》
售卖绒花 老照片
“宫花”是指明清时宫中特供的绒花和绢花的总称,据现存清宫进单记载,乾隆年间,两淮盐政官员就向清廷进贡过扬州“绒翠瑞草宫花100对”。
福寿三多绒花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清国胜景并风俗写真帖》
清末民初,绒花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地遍布南北,以北京、南京、扬州制作的绒花最为著名,民间涌现出一众花行、花铺,绒花行业很是兴旺。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和东安市场的绒花铺独产细作绒花,供应王府勋戚名门巨室宫眷和梨园子弟所需。
图片来源:《百幅京剧人物图》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南京丝织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与之相关的其他丝织行业也日臻繁荣,蚕丝的下脚料就用于绒花的设计制作。南京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被称为“花市大街”,江宁织造局和外地的商人都会来此地采办绒花制品。
扬州绒花行当发迹甚早,老牌绒花作坊“万花春”始创于嘉庆五年,至清代末叶,扬州绒花店仍有五十余家。民国时期,扬州制花中心从湾子街拓展至江都砖桥一带,家家户户做绒花,被称之为扬州的“花窝”。
“竹簏盛来,多少像生花卉……谁家妙手,特把春光游戏”,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文人名士的笔下,绒花被赋予了更多的思绪和情感,它是小明子出家前跟着舅舅去庵里路上所见的新鲜事物(汪曾祺《受戒》);它是新娘阿淑嫁给陌生人和幸福作别时头上的喜花(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它是顺姑求而不得心心惦念的稀罕之物(鲁迅《在酒楼上》)……绒花虽小,却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世间的悲欢离合。
参考文献:
[1] 董静著.绒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 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国风俗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3] 唐鲁孙著.唐鲁孙作品集老古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许凤仪,赵尔俊主编.扬州文史资料-第14集-扬州概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5] 王露明,万宝宁编著.南京历代非物质文化遗产[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6] 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以甘博照片为中心的考察(1924-1927)[J].民俗研究,2019(05).
寒来暑往,因疫情防控,校园封闭管理已一年有余。北京服装学院2021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期间(2021年6月1日至6月20日),民族服饰博物馆可对外开放,孟夏之际,万物繁茂,同好相聚!
●入校须知:
2021年6月1日至6月20日,北京服装学院2021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期间,可持下方电子邀请函并携带身份证,在校南门扫描“北京健康宝”二维码,确保本人健康状态未见异常即可入校参观。
观众入校须全程佩戴口罩,配合进行身份证核录、体温测量、健康码、行程码确认;需确认近14天内未去过中高风险地区、不曾出境、未经过疫情国家,方可从北京服装学院南门入校参观。当检测体温超过37.3℃、出现咳嗽等可疑症状者,将谢绝入校参观。
●电子邀请函:邀请函|看见SEEING:2021届北京服装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民族服饰博物馆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推荐相关阅读: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疫情期间暂不对外开放)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等。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