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大环节入手,避免雷区,高考复习也可以很高

一、考点问题化、系统化、清晰化    按照考点要求进行“读记讲”:

“读”即细读教材。通过细读,在全面了解教材知识框架的同时,不遗漏一个知识点。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想法。同时,细读要贯穿于复习过程的始终。“记”即熟记知识点。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知识点。记忆知识点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单元题(明白本单元要讲知识点的总体范围)→课题(进一步明确该课题下分几个框题来讲解,弄清框与框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讲述的主要内容)→目题→具体知识点。这样从整体上构建了单元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讲”即通过点线面结合构架知识网络。通过细读和记忆,学生对某个考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尚不准确,对知识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不深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在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情镜中正确把握考点的具体要求,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板块,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二、夯实基础,发挥双主作用    高考复习,师生的共同感受是时间紧任务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课时安排。复习要夯实基础,就一定要发挥“双主”作用,即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二者有机结合。必须科学安排时间,要求学生课堂消化。切忌教师占用整个课堂,学生课后时间是有限的,需要兼顾各门学科,能够安排在政治课上的时间很少。因而,教师一定要留有一定的课堂时间,以保证学生看书复习。   (2)构建知识。让学生构建书本知识,既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又要有微观上的深化,尤其是对主干知识的深化。构建书本知识可详可略,总的要求是准确把握知识,明确知识的界点,即知识的范围。   (3)精选资料。要做到讲、看、练、评的统一,因而选一本优秀的同步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资料应该是以检测书本理论为主,不能太厚太多,有试题和教材理论归纳的资料更好。

 三、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不少考生片面地认为高考试题与课本联系不大,复习中往往忽视对课本的使用。那么如何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高考命题是以考试说明和考纲为依据,而课本是考试说明和考纲的具体体现。只要真正掌握课本上的每个知识点,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在复习中要增强对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加工、深化和浓缩,使课本知识内容系列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并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各种分析问题的能力,防止出现脱离课本掉进复习资料题海的错误做法。    要较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必须选用一定的参考资料,对目前市场上众多的资料要学会筛选,一般复习中有一两套好的资料就足够了,在复习资料上贪多求全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2. 正确处理好听课与自习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有些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转,也有的同学完全按着自己的方案独自复习。对此,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处理好听课与自习的关系。在复习中,既不能缺少独立的学习计划而盲目跟随老师的指挥棒转,把自己仅仅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又不应该对老师的讲课置之不理,完全按着自己的一套复习方案独自进行。    老师一般都有一套比较科学的复习计划,在复习中应该重视老师的指导作用,在听课时应该做到聚精会神和抓住要领,不但要注意理解和记忆老师讲解的知识内容,还要领会和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好课外自学工作,注意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复习计划应与老师的教学安排大体一致,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一些微调或者保持略为超前的复习节奏。

四、明确师生要求,关注复习的细节    1. 对学生的要求    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在复习中应做到:    第一,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第二,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    第三,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    第四,试题的答案要“准”、“全”、“精”,要“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组织要点一般先近后远、先微观后宏观、先课本后课外,同时要学会使用政治术语作答,形成规范科学的答题习惯。    第五,要精心研究大型考试标准答案中的“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试题的标准答案靠拢,尽量争取加分,要培养自己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六,要提高动手能力、书写能力。这一点在高考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2. 对教师的要求    从教师来说,至少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要求:    第一,教师要改变讲满堂的复习思路,每节课要精讲、尽量少讲,重点、难点知识讲透讲精,一般知识一带而过、点到为止。练习要适量。    第二,采取定时默写的办法,检查、督促学生落实知识,特别是把知识落实在笔尖上。    第三,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听课方法、看书方法、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等,这些都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告知。    第四,复习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复习进度和方法,哪怕放慢速度降低标准,也要稳打稳扎。    第五,要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知识一定要全面,还要有所侧重。为了保证知识的落实,教师要勤检查、勤提问、勤督促。    3. 关注一些复习细节    在复习中,师生应该关注的细节有:

第一,压缩主干,提取要点。基础知识丰富庞杂,通过压缩主干、提取要点,才能居高临下地对知识形成宏观的清晰把握,为自由准确地提取和筛选知识提供帮助。    第二,联系比较,加强选辨。把相近相反的知识归纳到一起加以联系比较,增强辨别选择题错项异项的能力。比如:将政治生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汇集到一起进行比较理解。    第三,对接事例,理材成块。把主干知识与本年度大政方针对接起来,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又提高解读时政材料的能力。比如:将利率变化与国家当年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接起来,全面理解货币政策的来龙去脉。    第四,多看多练,多习多见。教材和资料的规范格式反而会钳制我们的思维。试题设置的信息和障碍是随机的、多样的,它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理解知识,并因此激发我们不期而遇的思想浪花。练习不在多,在精、在透、在归纳、在消化。    第五,归纳错误,提炼领悟。对于经常犯的典型错误,要加以总结归纳,理清错因和纠正办法。比如: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五、要避免四个误区    根据多年经验,进入复习后应避免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 复习时间过于松散随意。从暑期新开课一直到高三一模,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所以往往容易出现“前紧后松”的状况,即开始还抓得比较紧,但一个月后就开始松懈,认为来日方长,何必抓得这样紧,所以在时间把握上就比较随意,甚至可能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复习任务确实是耗时最长的,其主要任务是为高考全面夯实学科基础,而打基础又往往要花更多时间。但随着这一轮复习结束后,后面的时间就非常紧迫了。所以,这一阶段要强化时间意识,而且要有足够的耐性。否则,之后就无法补救了。    2. 选择资料脱离基础性。在选择资料方面常常会误认为层次越高的复习资料就越好,忽视了基础性,结果私下盲目地选购了很多高考真题、模拟试题或所谓某些名校的复习资料。实际上,老师自己编印的资料才是最合适而且也是最有效的。    3. 作业练习过早综合。对于某些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由于本来起点就比较低,上了高三后就更加焦急,结果只能急功近利,忽视了最重要的基础练习,而把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误认为这样会有速效。当经过一段时间却发现只能适得其反时才后悔莫及。实际上,这一阶段重点就是要吃透课本,落实单元主干知识,梳理出高考考点,做好基础题才是根本所在。

4. 复习考试轻视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三阶段的月考便接踵而来。在考试中,书写往往是不少学生忽视的问题,对政治学科来说更要重视把知识落实在笔尖上。以往,老师会反复提醒书写的重要性,但开始阶段往往不够重视,结果在高考阅卷中吃亏也大有人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