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嘉峪关所见与所想(六)
一
离开了敦煌,坐绿皮火车离开敦煌来到了嘉峪关。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第一次知道嘉峪关是我们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在社会的书上。随着年岁渐长,到了初中,才知道嘉峪关作为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原来是明代时期奠定的,距今已有647年了。没错,那座天下第一雄关,已经647岁了,历经了沧桑,挺立至今,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日月星辰缀满曾经的梦呓,雄浑壮丽”……
二
去岁八月五日,坐在绿皮车的车厢里,望着窗外积雪的祁连山和满眼的戈壁,心里不禁感慨万绪。记得当时拍下了一张图片,苍凉高远,不言而喻。
火车,一站站地向着嘉峪关前进,行进在河西走廊上。如果算上读研毕业那年,去岁的八月是我第二次去甘肃了。
时至八月,嘉峪关的中午是相当晒人的(说的好像敦煌不晒一样,哈哈哈),于是我买了一顶帽子,颇有一种西部牛仔的感觉。下了火车,和朋友随即找到一家小餐馆,匆匆用了些饭,便打的来到了景区门口,兑换了门票。当时下午一点半,我们沿着关城前的一个湖往里走着。
别说,还真有一种水乡的错觉;望着一湖之隔的关城城墙,蓝天白云,水天一色,别提多有感觉了。
不久前,刚补完了一部嘉峪关的纪录片。嘉峪关的前世与今生,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起了曾经国门的职责。出了嘉峪关,在明代就算是出国了,与汉唐时“西出玉门无故人”一样。当时过嘉峪关时必须要开一份证明,也就是那时候的出国护照,名为“关照”,我们汉语中表示关心一意的“关照”与此就有着一定的关系。
说起嘉峪关,不能不提一个人,谁呢?他就是明初的冯胜将军。明初,朱元璋派遣三路大军征讨北元势力,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的途中,经过河西走廊中部,越发地注意到一块咽喉之地,其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于是他就在嘉峪塬西麓选址建造关隘。那个时候,明代西北方的游牧部落日渐强大,常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是为必经之地。自嘉峪关建成以后,它便成为了明帝国西部国防之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凡事有利即有弊,自冯胜主持修建嘉峪关以后,也就意味着明帝国的西部由主动进攻转向了防守,先不说这种转变对不对或好不好,但都充满着一种很无奈的味道,一方面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肃清北元残余势力,另一方面国内也需要休养生息,建关防守大概也算是朱元璋一个比较折中的选择吧。
在我们沿着湖行走时,赫然显现一座冯胜的雕像,不知矗立了多少年了,他骑马扬鞭,手指远方,依稀能想象出他当年征战的场景。
在嘉峪关落成之后,曾失守过。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的十一月,满速儿汗入寇肃州,当时的守关芮宁将军阵亡,全军陷没,嘉峪关失守。但此后的岁月,嘉峪关一直守护着边塞人民,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那可恶的日寇也未曾攻陷过。如今,我们透过六百多年的风沙岁月,依然能感到守边的那些不易与风险。
三
来到嘉峪关的关城前,那种雄浑的气势扑面而来。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进的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
嘉峪关外城,是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了罗城,在外城正中大门额上刻着“嘉峪关”三个大字。听说,民国时期,城楼被毁,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保存至今。
嘉峪关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主要还是因为其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其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我们登上了城楼,沿着城墙走了一圈,远远望去那覆盖着白雪的祁连山,那种苍茫之感十足,不时地用手机拍下照片。听人说,嘉峪关城墙上有一块定城砖,从建成之后一直存到了现在,关于它的故事也很传奇。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四
走出了嘉峪关,我们便来到了“塞外”,这就算“出国了”。在关城旁,有民间艺人为游客书写“关照”,围观者一层又一层。
不禁感慨起来,古时往来丝路的行商,驼队,络绎不绝经过此;今天换作无数游人,亦是纷纷扰扰,好不热闹。历史照现实,相似又不同。
迎着塞外的凉风,想着这里曾经列阵鏖战的双方,嘉峪关,不期而成为了那些纷纭岁月的见证。昔日的生死别离已远去,曾经的英雄豪气仍在风沙中回荡着,曾经的梦想依然令后人肃然起敬。
我们游览至此,嘉峪关之行便暂告一段落,准备前往下一站张掖。
上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