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情思尽摇曳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孤篇盖全唐”的诗歌被闻一多评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我们的同学又读到了什么呢?摘选同学的评论片段如下: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常用来形容相隔两地的人们互通音信,但在这里,“鸿雁长飞”也无法传达作者的思念,“鱼龙潜跃”也不能寄托作者的牵挂,一切都是那么无力、无可奈何。哪怕眼前所见是月朗江流、花繁叶茂的美景,也无法弥补漂泊在外的孤寂。相反,观赏美景的喜悦更使得作者无人分享诉说的愁绪更加强烈。
远飞的大雁能否替作者传信?答案是否定的。“长飞”与“不度”形成鲜明对比,以大雁飞行路途之远表现诗人与亲人相隔之远。作者希望鱼儿能传递思念,可终究也只是幻想,江面空有鱼儿跃动泛起泛起的圈圈涟漪。
现实的冷酷残忍与理想的美好欢乐交织在一起,构成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迷人画卷,更是漂泊游子的相思苦景图。所有的思念与愿望散落在空中,随月光飘摇,洒满江面。
——46班 杜萌《共赏空中月,难寄相思情》(选段)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短短四句,将“闲潭”“落花”“江水”“落月”四个意象融合在一起。尤其一“流”字,让“春光”动了起来,加速了时间的流逝。两句虚实结合,画面生动自然,意象多而不杂,画面实而不僵:可谓传世佳作。
说罢景,便说情。“梦”字,写出了作者对归家的渴望已经烙入脑海。越是“梦”,越真实。“复”字细致传神,一个字说明诗人的思乡之愁并非一时之念,反而是反复流动的愁。这“愁”从离家便存在,时至今日,定已淌成一片相思之海,也正是这一“复”字,我们今日才能体悟到诗人的绵绵愁思如不绝江水。
——46班 任恒波《春随江水尽,愁思意无穷》
一句“鱼龙潜跃水成文”便将诗人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凝视着眼前的河水,不知此水是否与家乡的水同出一源。期盼水中的鱼儿能不辞万里的艰辛为自己寄一封家书,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鱼虾又怎么懂得人的相思情呢?漂泊在外的孤寂只能由诗人独自承受,心中的悲苦思念也只能化为滴滴泪落入水中,荡起涟漪,最终归于平静。
最令人痛苦的不是独自在外时对家、人的思念,而是当思念之情如潮涌来时无人诉说。纵知鱼儿无法传书,诗人也只能对着鱼儿派遣心中的思愁。无人倾听就只好自己寻找倾听者,面对寂静而空阔的江面,只余下诗人对鱼儿的低喃,估计之感洒满江面。终似被诗人所感,鱼儿纷纷跃出水面,承载游子的一腔相思,游向不知何处的远方。
——46班 马佳慧《相望不相闻,相思无限苦》
落月摇情,情牵落月,月满春江。春江上摇荡的是游子的情怀。拖拉硬拽充满浓浓的暴力美学气息,与澄澈空灵的境界格格不入。所以,情感是摇出来的,令人头晕目眩,沉醉其间。
游子思乡在中国诗歌中并不鲜见。它不只是“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寞,更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悲苦,更不必提“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朦胧缠绵曼妙了。“回不去的是故乡”,故乡在异乡的游子心中就是完美。因此,思乡就成了远离完美的遗憾。这种遗憾之情如游丝一般缠绕着全身,而我们如提线木偶任其摆弄。它又如潺潺流水,不动声色地侵袭你身心的角角落落。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镌刻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乡土情结。文中这种情若即若离、似真似幻,是被月摇出来的,是被月牵着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神思摇曳,心早已飞到了回不去的故乡。
——46班 李宁《心旌“摇”曳》

供稿:侯丽

编辑:王琳

终审:很语文校稿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