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江夜行武昌山上》中可以看出一代文宗苏东坡不惜犯禁要来鄂州游玩 ..
过江夜行武昌山上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度吴王岘。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泝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译文/注释
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
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
“幽人”是指幽居之人,即平时深居某处而不愿外出。
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苏轼曾贬谪黄州,并非隐逸之士,因此,“归隐之乐”的说法也就站不住脚;诗人自称“幽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谪居黄州四年无政可谋的闲放生活和其想重返朝廷的愿望,同时渗透着重登吴王岘,向北遥望(忠君)的绵绵情思。七句引用杜甫诗句“万方声一概”,意思是说声音变化万端,并非一律,写出了诗人夜闻黄州鼓角“半杂江声”时的复杂感受。
“鼍愤龙愁为余变”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鼍、龙闻“悲健”之鼓角而或愤或愁的情绪,仿佛它们也因“我”的仕途变幻而不平。九、十两句与作者的词作《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一样,以柳入诗,托物寄情,含蓄深挚。末尾两句运用了想象(或虚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自己日后驾一叶轻舟重返黄州,再次听到黄州父老乡亲鼓角吹奏以相迎饯的场景;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离别黄州乡亲朋友的不舍之情,期盼以后还能再见的深深留恋之情。
东坡老师被贬谪黄州期间,将周围方圆数十里之内的名胜古迹都游玩了一遍,尤其是对当时大鄂州的风景情有独钟,特别是鄂州的西山、庾亮楼、江滩、还有鄂州武昌鱼、豆丝、米粑赞不绝口,看这要离别了还不忘特意跑到鄂州西山上住一宿。
可能主要是因为当时结交好朋友都在鄂州,临行前需要寒暄送别一下,出生于四川的苏老师却因为鄂州成就了自己,同时也成就了鄂州西上。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苏东坡苏老先生是有多么喜欢鄂州,我这样向大家描述一下有宋一代被贬谪意味着什么,就是意味着被软禁,宋朝看似对文人的管理比较松散随意,实则是内紧外松,在宋代一旦被贬谪就以为软禁,就是终生不得离开贬谪之地。如果想离开,就必须由当地最高行政官员向皇上汇报,皇上同意了才能离开。否则,就有被杀头危险,更甚者还有株连九族的。
而我们诗人苏东坡老先生却在当时一而再,再而三,屡次三番的犯禁越界来鄂州游玩,不仅游玩还在当地非常高调的结交朋友,吃喝玩乐吟诗作对,当然这与当时的信息闭塞有关,另外就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其弟弟苏澈一直在中央围为其联走活动,再加上当时鄂州当地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大多都是苏轼的粉丝,所以苏东坡老先生才得以有恃无恐的在当时鄂州横行无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