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出生在北京一户官宦人家的谭嗣同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期曾经身染重病,还差点被病魔夺走了性命,但是命不该绝的谭嗣同顽强的活了下来。求学时期的谭嗣同在自己启蒙老师的影响之下,对新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血青年怀着满腔报国的志愿,看着祖国不断腐朽。

他对传统封建的八股文很是痛恨,反叛的他甚至在自己的课本上写下无理的话。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而后的岁月里,谭嗣同通过阅读西方的书籍接触到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就像有一个小小的种子,在他的心底慢慢生根、发芽、成长。后来,学成归来的谭嗣同回到湖南,创办了时务学堂,利用教育来宣扬自己的革新变法思想。谭嗣同提倡变法革新,打造新的局面,宣扬要引进铁路的修筑、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等,并积极促成推行新的政策。一时之间,改革的新气象洒遍湖南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谭嗣同更是创办了一份报纸,专门用来弘扬变法革新,并且在那份报纸中抨击中国当下的守旧制度,成为当时一个很激进的革新人物。再到后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可惜好景不长,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光绪皇帝下旨每过多久,慈禧太后就下令斩杀所有维新人士。这些满怀热血的爱国新青年,被抓的抓斩的斩,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一败涂地了。事情败落时候,谭嗣同身边的很多人都劝他快点逃走,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还在,那么一切就还有卷土重来、死灰复燃的希望。但是谭嗣同宁死不屈,始终坚持在第一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

当时,谭嗣同正与梁启超在寓所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梁启超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教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

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这次革新只是刚刚萌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参与变法中的人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谭嗣同。在维新失败以后,他不幸被捕,为中国这次维新赔上了生命的代价,那一年他刚刚过而立之年,才三十三岁的他甚至没来得及后继有人,就这么逝去。他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了一句让人震惊不已的话

谭嗣同一生无后,临刑前说:这样的国家,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个奴隶。

在这种情况下,谭嗣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对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狱中,谭嗣同自知必死,在墙壁上题下了震古烁今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湘人余德泉撰写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

站在刑场面临死亡的谭嗣同没有害怕,而是交代自己的妻子要把自己的事迹告诉后世的人,鼓舞更多的有识之士像自己一样推翻封建。妻子听了之后表示不解,因为他们膝下无子,后继无人。但是,谭嗣同却表示没有孩子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么一个黑暗的环境,在官僚、封建的压迫之下闭关锁国的中国,留下一个孩子在这样的世界里对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不幸和悲哀。就这样,谭嗣同成了挑破笼罩在中国上方厚厚的乌云的牺牲品,虽然迎来的只是短暂的光明,但是他的努力和付出成为了对中国之后发展的推动,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