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头盔为何要罩一层渔网?看似很鸡肋,却意外拯救20万人生命
战争与和平既冲突又矛盾,没有人能预料到战争何时来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和平。如果说古代战争依靠的肉搏,那么当时间进入19世纪之后,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诞生之后,战争的定义也被重新改写了。
从冷战到热战虽然战争本质没有改变,但是却彻底颠覆了战争史。在一战结束25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打响了。
各种充满了科技含量的武器被运送至战场,士兵们的装备也越来越先进。其中,有一个比较显眼的细节,那就是美军头盔上多了一层“渔网”。
当这场持续了七年之久的战争结束后,军事专家做了一个统计数据,他们发现美军头盔上的小改动,看似很鸡肋,却至少意外拯救了20万美军的生命,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现实体现。
第一、军用头盔发展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由纳粹德国、意大利、日本挑起,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三个人,需要为这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负主要责任。
二战期间这三个国家的士兵,都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并且为了降低士兵死亡率,还为每一个参战士兵配发了金属头盔。
用于保护头部的头盔,并不是二战时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士兵们的头上就已经带上了,可以起到防御作用的头盔,身上还披着沉重的铠甲。
而西方国家的相关历史不足千年。但这只是古代士兵头盔的起源历史,而一战、二战期间的军用头盔,则是由法国亚德里安将军发明出来的。
据说一战时期由于战况激烈,一枚炮弹打中了防线后方的厨房,而当时厨房内的士兵基本都阵亡了。
但后来根据一个幸存者的描述,他在炮弹打过来时及时将锅扣在了头上,因此才算捡了一条命。
亚德里安将军从中受到启发,于是便 发明了“军盔”,并于一战期间戴在了法国士兵的头上,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牺牲。
第二、美军渔网头盔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不注意,生命就会因此而陨落。正所谓刀剑无眼、枪炮无情,参战国为了保障士兵的人身安全,都会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头和心脏。
毕竟这两个部位一旦中弹,就算不死也会失去战斗力。于是防弹头盔、背心被发明出来,并在实战中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当然,一战和二战期间士兵佩戴的头盔,因为受到技术限制所以并没有防弹功能。但金属材质的头盔,依然可以抵抗流弹和炮弹皮对头部的伤害。
由于美军在一战时期伤亡比例也不小,所以到了二战时期,为了尽最大可能降低士兵死亡率,不仅重新改良了头盔的材质,而且还在头盔外覆盖上了一层“渔网”,大家别看这层渔网有一点滑稽,但却让20万美军得以生存下来。
为什么二战期间,美军要在头盔上放一层渔网呢?原因是他们曾在战场上吃过大亏,在美日战争中美军的伤亡比例特别大。
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士兵的死亡率,美国人可谓绞尽脑汁。最后经过详细分析得出结果,原来导致伤亡惨重的主因竟然是头盔。
第三、头盔反光暴露行踪
由于为了让头盔尽可能地起到防弹作用,所以在制造头盔的时候,都会选择韧性较好的钢材。虽然头盔制造出来之后,会在外层刷上一层军绿色的油漆,但是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这依然会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在周边没有掩体的前提下,这种光芒简直就是导致士兵死亡的凶手。因为一旦头盔反光就会暴露士兵们的行踪,而敌人看到头盔上的反光之后,就会马上锁定美军的位置,并提前做好相关的战略计划,这让美国军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后来美国军方找到原因之后,便开始研究偷窥的改良方法。最后他们决定将头盔上的油漆刷得再厚一些,按这种方法也有弊端。
因为这种油漆不耐磨、易脱落,这就需要人工去不断的进行反复刷漆,不仅费工费时而且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有人提出直接在头盔上,安装具有伪装效果的军绿色“渔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头盔反光的弊端,而且也不用担心油漆脱落的问题。
同时,还能降低头盔与其他东西碰撞时发出的声音,这种一举多得的方法,让美军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结 语
美军对头盔的改良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却完全符合实用主义的特色。毕竟头盔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护士兵的头部,并且可以避免军队的行踪被暴露。
但如果当头盔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时,只有积极地进行改良,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竟然只是在头盔上安装“渔网”,看来细节决定成败并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