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间 巧妙表达 |《外婆的一碗粥》刘若兮

擂台作品

外婆的一碗粥
陕西西工大附中分校初一(A4)班 刘若兮
在一个普通的小城里,穿过小城的某一条巷子,在一间小木房里,住着我的外婆。【由外婆住处引起故事叙述】
外婆年逾古稀,十分疼爱我。每次到外婆家,总能喝到一碗冒着热气的银耳莲子粥。外婆熬的粥如同外婆的脾性一般柔和。每逢寒风凛冽的冬天,只要来上一碗外婆的粥,心头总是暖暖的,如她对我的慈爱一般。【比喻一举两得,表现粥的形态、喝粥感受,同时赞扬外婆的品性】
外婆熬粥和别人不一样,她总是坐在小板凳上,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搅动着。提起勺来,粥如天边的星光泻下。每当这时,外婆就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忘记粥,也忘记在她身边的我。粥的香气飘散在空中,与风一起飘向我记忆深处,使我无法忘记。【借虚写实,表达对“粥”的感受】这时粥已熬好,外婆总是先盛一碗给我,当我满足地吃粥时,外婆只是用袖套擦一把汗,静静地看着我。【外婆用心熬粥、看“我”吃粥】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总是把我放在外婆家。在外婆家的一天总是过得飞快,玩累了,回到外婆家喝上一口冰镇过的银耳莲子粥,身上热意全无。后来,我看多了外婆熬粥,自己也想一试。先将糯米、莲子清洗干净,浸泡1小时,再将无核红枣浸泡半小时。银耳洗净,去掉根部黄色部分,撕成小朵,浸泡十几分钟。锅中放水,水沸后将糯米、大米、莲子放入锅中。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放入银耳和红枣煮20分钟,再放入冰糖煮化为止。接着我尝了一口,和外婆煮的粥相差甚远。【熬粥过程具体、明晰,但味道不对,启人深思】再后来,我因学业没有再回外婆家,没有再喝过外婆煮的银耳莲子粥。就在前几日,外婆生病住进医院,我和父母赶到医院,我看见外婆满头的白发,没忍住哭了起来。外婆握着我的手说:“乖,别哭,外婆身体好得很呢,回家给你做粥喝。”我听后连忙点头。【尝试自己熬粥,味道欠佳】
回家后,外婆给我端上了一碗热乎的银耳莲子粥。我尝了一下,对,就是这个味道。我终于明白外婆粥的特别之处,在于粥里有着外婆对我的爱。在那个温暖的午后,我和外婆都幸福地笑了。【明白外婆熬粥好吃的秘密】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童年在悄然离去,但在繁忙的时光中我还记着那碗冒热气的粥。每当周末,我一定回外婆家,品尝那碗有着外婆味道的粥。【照应文题、开头,表达感受,表明心愿,升华感情】
(指导老师:惠军明)
“赛作文”点评
借一碗看得见、闻到香的热粥赞扬外婆的爱心,构思精巧、新颖。文章题目“外婆的一碗粥”,开口度小,具体、明确,既是文章线索,又是抒发情感的依托。行文自然、平实,颇有情味。
写法借鉴:虚实相间,巧妙表达。实写和虚写,是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时常用的手法。实写,指借助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能看、能摸、能听、能闻的描写,它是客观存在的表现;而虚写则是通过联想、想象、艺术加工而进行的描写,它表现的是主观感受。
1.借虚写实。写冒着热气的银耳莲子粥的形态,用了一个比喻“如同外婆的脾性一般柔和”,运用比喻写实物,用人性写物性,在表现粥的形态的同时,又赞扬了外婆的品性。
2.借虚写虚。写冬日喝粥感受,“只要来上一碗外婆的粥,心头总是暖暖的,如她对我的慈爱一般”,用外婆对“我”的慈爱表现喝粥的感觉,语言运用巧妙。“每当周末,我一定回外婆家,品尝那碗有着外婆味道的粥”,结尾部分表达的是自己的愿望,属于虚写,强调“粥”的吸引力。“那碗有着外婆味道的粥”更是耐人寻味。
3.借实写虚。从全文构思来看,外婆给自己做的粥是“实”,而外婆的慈爱之心是抽象的,只能用来感受,是“虚”。作者正是借助这碗看得见、闻得出香味的“粥”赞扬外婆的伟大,表现文章的主旨。
实写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诗歌、小说、散文、议论文

文体不限

常规体、书信体、日记体、微信体

形式不拘

原文+点评

点评者是教师、作家

欢迎各学校、培训机构以及个人

不吝赐稿,踊跃点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