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友游记:西行记(中)
写在前面
游记的作者是朋友的父亲。他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自己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阳光和每一幅美景。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在退休后仍对生活中的美充满热情和期盼,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2016年6月14日,我们赴185团参观。建设兵团的前身是王震将军率领进疆的解放军,而今兵团已经完成了从守边军人到边疆建设者的转换。
在鸣沙山景区的沙漠里,我们跋涉了一会儿就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地跑到景区的小卖部去喝饮料吃西瓜。女店主说她是第三代兵团人,原籍河南省,现在全家四口人耕种着106亩土地,还在景区开了个小店,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这鸣沙山位于边境线旁,景区的公路边一条小小的界河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这是许多兵团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听起来也是诗情画意的。
在白沙湖景区,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片绿洲,绿洲中一池碧水荡漾。湖中生长着密密丛丛的芦苇,湖边挺立着高大的白桦林。我们来时正值湖中的莲花盛开,如果不看远处的沙漠,这里俨然是一派江南风光。
兵团的师和团部的住地都已城镇化了,除了农牧业还有工业,现在还大力发展旅游业。新一代兵团人的生活是富足的,生活环境也是优美的。而老一代兵团人进军解放新疆,戍边、屯垦、扎根边疆的奋斗历程的艰辛却是我们这些站在景区欣赏美景的游客无法想象的。
在185团的团史展览馆,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兵团人可歌可泣的屯垦戍边史。在新疆我们坐在火车和旅行车上有时几百公里都看不到一个村庄,戈壁沙漠里寸草不生。而进军新疆的十几万解放军将士风餐露宿一路剿匪长途跋涉几千公里,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为了巩固边防他们又由野战军转换为。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一手拿枪保卫边疆,一手拿镐开荒种地,不要国家的给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冬天气温零下三十多度,没有房子就挖地窝子住,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破冰运回来化冰水。夏天冒着四十度的高温去开垦荒地,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战士们就脱光衣服,身体上糊满了泥巴去干活。
为了让兵团战士们安心扎根边疆就要帮助他们成家。王震将军亲自去中央汇报,到各省市游说,招募女兵来边疆与兵团战士结婚。仅湖南省就有八千湘女下天山。男女兵团战士各站一排,相向走过去牵手就可以成亲了。
三年自然灾害时,有数万边民被利诱投向了前苏联,而兵团战士再苦再累也是永远心向祖国,扎根边疆志不移。如果不是他们,大片的边境地区就会成为无人区,我们现在到这里旅游说不定都要办签证。
新疆占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四分之一的石油储量,三分之一的煤炭和天燃气储量。是这些兵团将士为祖国留得青山在,我们现在才不怕没柴烧。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兵团将士的功绩永载史册,祖国和人民感谢这些为国戍边的功臣。
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用一首“小白杨”歌颂边关战士,感动了无数国人。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兵团文化,被英雄的戍边将士感天动地的壮举震撼感动。与他们话别时我也写了一首小诗表达敬意:戍边卫国兵团人,亦兵亦农军垦情。边疆遍布小白杨,脱下军装不换岗。
作者简介:
凡夫俗子,62岁,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桃李满天下。爱好旅游和运动,退休后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
微信名:野渡无人舟自横
微信ID:FFLL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