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汽车站三次变迁的原因
X
1995年5.18.启用新车站
一年前我写了一篇小文章《宝应汽车站的变迁》,写了宝应汽车站三易其址的变化过程。文章发表后,在宝应汽车站工作近四十年的原宝应长途客运总公司副总经理史洁先生非常认真地读了此文,并作了补充,详细叙述了这三次迁址的原因。这是来自第一手的资料,史总亲历了宝应汽车站的这几次变迁,是当事人,故而他提供的资料准确真实,非常宝贵。现将史总的补充整理附后:
第一次迁址
由西门运河堤边至苏中中路与安宜东路的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的现亚细亚广场所在地,原因是宝应增加了始发班车。
在这以前,宝应每天都是过境班车,能够搭载的乘客有限,不能满足宝应日益增多的乘客的需要。所以,增加起点始发班车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每天早晨始发班车,就必然要有停车场、加油及维修场地。当时提出动迁车站,以站促路,因车站投资小,公路投资大,改建船闸到现中医院称为扬清公路临城段,从泰山路就又回到河堤上了。这一段公路下来后,宝应城区工商企业就围绕这条路两边相继发展了。
第二次迁址
是向东移了两公里,还在安宜东路上,但与之相交的是新的淮江大道了。这次的原因是公路无法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难以承载大量的客货运输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这条从船闸到中医院的路都是拥堵为患,每天从中医院到船闸路堵一二个小时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从扬州回宝应,在船闸下车人走到车站,车还未到的情形。公路运输通道变为城市街道,这种情况已经严重阻碍了交通的通畅,必须改变。
根据宝应城市发展需要,公路必须东移,结合周边县市己逐步将运河堤上公路改迁到平路上来,均称为淮江公路。宝应因资金困乏的问题,只能因势乘便扩建一个东绕城公路,此路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浦才上河堤,路修好通车了,外地客货车一律走东绕城,严禁走临城段。
公路改道了,道路秩序得以恢复正常,可是宝应以路促站的建设热情不太高,因交通体制改革,宝应汽车站(大车站)划归省属企业,宝应交通局又组建一个县运输公司(小车站)经营乡镇旅客运输业务,后又发展旅客长途运输业务,再加上一些个体经营户也参与进来了,在亚细亚广场周边形成拉客、喊客大打出手的竞争局面,谁也顾及不到车站的建设。
后来虽由交通局负责筹建,但建好后几年也未启用。一是旅客不愿意去,当时认为太远了,又沒有公交车;二是宝应本地客运车辆可以走临城段,无须绕远;三是两个公司认为谁先去谁吃亏,会失去客源。所以1988年筹建一直到1995年才启用。这也得益于体制的改革,当时省汽车公司撤销,各地汽车站划归市管,宝应县政府1994年向市里提出大车站属县管理,并撤销氾水、泾河公司及个体户客运经营权,大小车站合并组建了汽车运输总公司。于是,迁址淮江路的新汽车站,同时组建城市公交、客车出租分公司配套客运体系,统一经营后包括宝应本地的所有长途客运车辆都不再走临城段,市民必须到站乘车。
这一次的迁址后续工作也是很繁重的。
一是运营后将亚细亚广场(大车站)场地50万转让给工商部门办了临时小商品市场,出租给个体经营户。50万主要用于将老站房拆迁成平地,老站房址上有将近30多名老职工居住需搬迁;淮江路新车站建好多年未启用,整修也需要费用。搬迁加整修实际用了80多万元。
二是将(小车站)候车室改为三产服务中心,原站房厂地改造成灯具水暖装饰市场出租(目前还叫四通装饰城)。
三是有个中巴站还在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