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阴阳,讲的是什么?
本 期 导 读
本文是潘毅老师喜马拉雅FM「中医文化必修课」周六答疑课《话题10:中医的三阴三阳在讲什么》的文字版节选,欢迎听众们提出更多疑难问题哦。
经络有三阴三阳,《伤寒论》有三阴三阳,五脏有三阴二阳,它们从哪里来,有什么关系?来听潘毅老师破解这套困惑千万人的中医密码。
大家好,有一位听众提问说,想详细了解一下「三阴三阳」,一直搞不懂它们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三阴三阳中的三阳,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是太阴、少阴、厥阴。中医的经络命名就是用它们。
那下来,我们就解释一下三阴三阳这几个词是什么意义,以及在经络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之中,它们大概的含义。
源于《周易》的阴阳划分
首先就这个问题,我们要理清爽它,就要追溯到《周易》。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的两仪就是阴阳,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大类。但分为两大类之后能不能再进一步细分呢?可以的,那就是两仪生四象。
四象是哪四象呢?那就是三阴三阳之中提到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我们可以看着文字版的四象图来听这一段解说。
四象图
这里的「太」代表多,就是「大」。太阳,太阴,代表的是阳与阴在数量上的多。
所以,太阳、太阴分别对应图中阴阳鱼中顶端阳最多与底端阴最多的位置。
其中太阳为一个颜色纯白的圆,代表阳最多;太阴为一个颜色纯黑的圆,代表阴最多。
而「少」与「太」比较,就是阳或阴已具有了,但在量上还未算多。
所以,两者居四象图的东西两边,阴阳有了但还未算多的位置。而且两个的形象都是一半阳,一半阴,也代表了量方面不多。
四象本质是在两仪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划分,从而实现对事物的初步量化。
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如果按阴阳两仪来分,那么温与热都属阳,寒与凉都属阴。
但温与热程度不同,有量上的差别。那么温属少阳,热属太阳;同理,则凉为少阴,寒为太阴,这就是四象。
经络里的三阴三阳
而经络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命名,是在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的易经四象名称基础上,为适合手足各有六条经的数量,中医人为地另外加了阳明与厥阴两个命名。
也就是说,阳明与厥阴这两个命名,不是来源于《易经》系统的,而是中医自己加上去的。
那么阳明与厥阴,又应该加在太极图的什么地方呢?
如果从阴阳量多少而言,阳明该放在四象图的太阳与少阳之间,《黄帝内经》叫做「两阳合明」。
很多人根据这句话,以为阳明的阳气量最多,其实不是!假如按阳气量多少来排序,《黄帝内经》是这样排的:太阳是三阳,阳明是二阳,少阳是一阳。
注意,阳明是两阳合明,不是两阳合阳,所以,这个「合」字可能牵涉到六经开合枢这个较有深度的问题。当然还可能存在其他解法的,这不是一讲能讲得完的内容,所以就这一个具体问题,今天这里不打算深入讨论。
三阴则是这样排:太阴是三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
为什么厥阴的阴是最少的?因为厥阴的意思是「两阴交尽」。
这里的「交」是交通的交;尽,是事物发展到尽头的意思。两阴指的是太阴、少阴。
太阴,少阴,去到尽头就是厥阴。
当然,阳明与厥阴的位置,为说明不同的问题,在太极图中还有其他不同的放置方式。我们今天所讲的放法,仅仅是从内经设定的六经阴阳量多少的角度来放的。
《伤寒论》里的三阴三阳
好,明白了这个,我们有些学过《伤寒论》疾病循经传变的听众朋友,就容易明白。你看在《伤寒论》之中,疾病的传变中,循经传变是这样的:
太阳病传阳明,阳明传少阳,少阳传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
这实际上就是按照刚才的那个太阳「三阳」传阳明「二阳」,阳明「二阳」传少阳「一阳」,少阳「一阳」传太阴「三阴」,太阴「三阴」传少阴「二阴」,少阴「二阴」传厥阴「一阴」。
明显是按阳气量的递减到阴气量的递减来设定的。至于《伤寒论》临床实际是不是这样传,我们这里不做讨论,而且六经传变也有其他路径。
但至少我们能看见,仲景这个六经病循经传变的设定,是跟三阴三阳经的经气阴阳量的多少是有关的。
好!下来,六经病的性质,跟这个三阴三阳的阴阳量多少的命名有没有关联?应该说,它的关联度并没有刚才六经传变的设定关联度那么大。
比如,太阳病是跟寒水挂钩的,阳明病是跟燥金挂钩,少阳病跟相火挂钩,太阴病跟湿土挂钩,少阴病与君火挂钩,厥阴病跟风木挂钩。
这里六经病的性质,感觉上跟五行以及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关联度较大。而刚才讲的六经命名的阴阳量的多少,在病的性质上的反映,反而没那么明显。
五脏里的三阴两阳
好!下来就是经络的操作上,这些命名的意义有多大?
在经络之中,三阴三阳的分别,更多体现在手足三阳经对应六腑,手足三阴经对应五脏,加上心包是六脏。
而三阳经主要行于四肢外侧,三阴经走在四肢内侧,也就是说,在大类的分阴阳上,它是有意义的。
但在针灸上,三阴三阳的原来阴阳量的多少的设定,有没有意义?
在经络命名上,按照《黄帝内经》的原意,虽也有对应的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的说法,但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演化过程中,这种「量」的感觉是在日渐淡化。
也就是说,现在并没有太多针灸医师是按照太阳经阳气量最多、阳明经阳气量第二、少阳经阳气量第三这种设定来行针的。
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经络之中气血量的多少,比如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这说明了什么?中医师们在医疗实践中,越来越关注使用上的实际意义。所以在针灸操作中,经络命名意义上的阴阳量多少,我不能说它没有参考意义,但这种观念越来越淡化,也是一种基本事实。
阴阳气量在五脏中的应用
但有没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种命名在中医中意义较大的内容呢?
有的,就是对五脏阴阳量的表达。
中医常用四象来说明五脏的特性。四象与五脏如何相配?
大家听清楚了: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肾为「阴中之太阴」。
由于中医是以五行为体系的构建框架,那么在四象之外,就要再加一个元素,跟五行在数量上才完全对得上。
所以,添加脾为「阴中之至阴」来与五这个数相洽。所以,「至阴」这个词,是中医为使阴阳体系与五行系统相洽洐生出来,以说明五脏特性的。
脏腑的四象+至阴,是五脏阴阳量多少、阴阳发展趋向、阴阳互动的指标。
这里,我们先大致看懂这几句话,再讨论它的意义。
在「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阴」「阴中之至阴」等五组五个字的表达中,其中第一个字(阴或阳),是表示什么的?
它是表示五脏按位置高低来分阴阳。
其中,心、肺在上属阳,所以都以「阳中」来表述;肝、脾、肾在下属阴,都以「阴中」表达。
而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指的则是所对应脏的阴阳量多少,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特性。我们一个个看。
❶ 心为「阳中之太阳」
太阳之脏,说明心的阳气量生理上是偏多的,病理则心火易旺。由于「同气相求」,所以易被火热之邪所扰。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的: 「心恶热。」
❷ 肾为「阴中之太阴」
太阴之脏意味着阴多而阳少。虽然任何教科书都强调肾阴肾阳的重要性,但从中医的发展脉络来看,肾阴肾阳两者,其实更应看重的是肾阳。皆因物以稀为贵,太阴之脏,缺的是阳。
这种观念,「命门学说」的兴起已现苗头,「火神派」大兴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阳中之太阳」「阴中之太阴」都说明心肾两者阴阳的量都易偏,那如何协调?
如果能让心肾的阴阳水火相交,阴阳互济又互补,不就两全其美了吗?所以心肾,为什么强调相交?我们现在大概能理解了吧。
❸ 肝为「阴中之少阳」
什么是少阳?少阳,就是春天,早上的意象。就好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充满生发之意,而且是往阳多的方向发展。这不与肝主疏泄,肝主生发,肝为刚脏这些功能或特性意象上相近吗?
❹ 肺为「阳中之少阴」
什么是少阴?少阴,就是,秋天与黄昏的意象。秋气转凉,日落西山,无不反映阳渐消而阴渐长,其气敛降的态势,正与肺五行属金,其气肃降之象同。
少阳、少阴,一在左,一在右;一左升,一右降,如果能互相协调,岂不是又成了佳偶?这样,就有了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以使人体气机太极旋转的配合。
❺ 脾为「阴中之至阴」
至于脾为「阴中之至阴」,不少人可能会解读错误,以为「至阴」是阴最盛的意思。
其实,阴最盛者为「太阴」,前面已经讲过,太就是多,就是大。所以,这里的「至阴」的「至」字,是「到」的意思。至阴的位置,放到太极图的中间,这里是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阴阳交接处而已。
懂点中医的人都听过,「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枢纽,就应该在中间。
1. 本文首发于「正安聚友会」。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