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备牙标准、方法及图
做中国最值得信赖口腔科普
助力您寻找靠谱的口腔医生
在日常修复临床操作中,牙体制备是一项基本功,直接影响着义齿的就位、修复体的制作空间、牙髓活力和剩余牙体强度等,从而最终影响修复体的密合。但临床中,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医生的牙体预备都没有严格的制备流程,最后的制备体也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各显神通”。我们都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制备水平,但怎么做才能提高呢?
最近接到一位医生的电话,交流时他谈到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牙体制备水平。他自述曾经半年内在石膏模型上练习了近万颗牙齿的牙体制备,但让其困惑的是最终并没有感到有明显的提高。近万颗牙齿,如此大的训练量却没有达到提高的目的,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毅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前几日又有另外一位医生拿着制备完成的模型,向我咨询预备体还有什么缺点?通常境况,为了加深医生对牙体制备外形的认识,我会先反问:你觉得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呢?这位医生的回答很耐人寻味:我肯定觉得没有任何缺点了才会向您请教,知道有何缺点,我肯定会先修整的。
我想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里,我们心中缺乏一个恒定的牙体预备后的外形标准,缺乏完善的评价方法,所以我们就没有明确的方向,也就谈不上对与错了。
牙体预备的七项评价标准:
1.肩台边缘是否连续一致
2.肩台宽度是否过渡均匀
3.轴壁聚合角及就位道是否恰当
4.咬合面是否均匀下降
5.功能尖制备是否合适
6.精修与抛光是否到位
7. 牙龈和邻牙是否有损伤
牙体制备后的预备体应当是何种形态,在每个医生制备前就应当做到“胸有成竹”。所以在备牙之始就应该掌握评价方法,这样才能知道预备体的优点与不足,逐步改善。有了这样的标准,医生对同一预备体的打分很容获得高度的认同,并提高了对预备体的评价分析能力。打分之后,医生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进行预备体的修整。
前后牙预备之手段
国外医生常规备牙方法和手段,需要自己通过图像理解。
以下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