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历史上有些妖怪是因为当时人们的“错看”才流传出来的,有的越传越玄,于是“妖怪”就活了,这故事就是活生生一例,见证者还挺有名,吕安老尚书,南宋初年著名的“淮西兵变”当事人。
【原文】
吕安老尚书少时入蔡州学,同舍生七八人黄昏潜出游,中夕乃还。忽骤雨倾注,而无雨具。是时学制崇严,又未尝谒告,不敢外宿。旋于酒家假单布衾,以竹揭其四角,负之而趋。将及学墙东,望巡逻者持火炬传呼而来,大恐,相距二十馀步,未敢前,逻卒忽反走,不复回顾,于是得逾墙而入。终昔惴惴,以为必彰露,且获谴屏斥矣。明日,兵官申府云:“昨二更后,大雨正作,出巡至某处,忽异物从北来,其上四平如席,模糊不可辩,其下谡谡如人行,约有脚三二十只,渐近学墙乃不见。”郡守以下莫能测为何物。邦人口相传,皆以为巨怪。请于官,每坊各建禳灾道场三昼夜,绘其状祠而磔之。然则前史所谓席帽行筹之妖,殆此类也。(尚书之子虚己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吕安老尚书年轻时在蔡州(现河南汝南)州学读书,有一回,他的同舍生七八人在黄昏时分偷跑出学校游玩,半夜才回来,走在路上,忽然遇上一阵骤雨狂下,他们都没带雨具。当时学校规章制度很严,他们也没请假,不敢在外面住宿,于是马上在一酒家借了条单布夹被,用竹杆挑着被单四角,集体撑开,顶在头上,冒雨回州学。走到州学院墙东边,他们忽然看到城里夜巡士卒打着火炬一路吆喝而来,这些学生吓坏了,双方相距二十多步,学生们不敢走了,但此时那些巡逻士卒忽然转身走了,不再回头看,这样一来,同学们才得以翻墙进入校内。后来,他们整晚上惴惴不安,心想:这回肯定暴露了!挨说少不了,更严重的处分有可能被斥退开除。第二天,州城的兵官向州府报告说:“昨夜二更天后,一片大雨中,我手下的巡逻军卒走到某处,忽然看到一个异物从北边来了,这家伙顶上平坦的像席子,模模糊糊看不清,下边一根根的很挺拔,像是人在走路,看样子有二三十只脚,逐渐走近州学院墙那里,就看不见了。”蔡州太守和下属官员都不知这是什么怪物。本地人口口相传,都认为是碰到了巨怪。百姓们请示过官府后,每个街坊都各建禳灾道场,醮事搞了三昼夜,还把那怪物的形象画出来,并对它处以磔刑(分尸)。现在看来,以前史书上所记载的“席帽行筹”类的妖怪,大概就是这故事所说的这类情况。这事儿是吕尚书的儿子吕虚己说的。【祥宏点评】:席帽行筹,说的很形象,戴的帽子像席子,下面的脚像是可以行动的“算筹”,筹就是用来计算的“竹片”。说明古代的笔记小说有可能写过类似的“妖怪”,看了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了,有的“怪物”原来是因为看错了才形成某种传说;吕安老,名吕祉,南宋初年著名的“淮西兵变”当事人、遇难者。《夷坚志》有多个故事讲到他(《庐州诗-上》、《庐州老兵》尚未编辑);禳灾,传统社会常见之事,每当出现水火刀兵、瘟疫灾异等事,人们通常会建立“禳灾道场”,做醮事、做佛事,目的是消灾祈福;州学、县学,指的是各级官府设立的学校,通常是管理严格,比如《会稽学生》、《蔡河秀才》等故事都讲到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当然,学子们也经常偷跑出去喝酒、游乐等等;士卒夜巡这个情节,让我们想到传统社会州城县城的宵禁制度,天黑以后,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夜深人静时分,大街上通常是没人的,东京汴梁情况好些;磔刑,就是人们常说的“凌迟”。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6-《夷坚志》超自然事件记录-现场交流)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