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是一种“肌肉”,越练才会越强壮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54天的第254篇原创文章
最近在不断地打磨公司的品控手册,作为一家影视视频公司,要想给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作品,创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如何能够快速生产出新的创意,如何能够量产创意,是最近在思考的三个问题。
今天,就系统整理一下这一段时间关于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传统意义上,当我们想起创意两个字的时候,通常会把它和发明联系在一起,或者跟创造连在一起,认为所有的创意,都是从无到有的全新想法或新奇概念。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创意和灵感是无法培养出来的,认为创意是天赋。
但其实这些都是对创意的误解。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这些都是对创意的误读。
很多人说,创意是一门艺术,是因为那些有着奇思妙想的天才创意师们,不会告诉你,创意生产的背后,全都是套路。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与其相信创意需要天赋,创意离自己很遥远,不如相信,创意是一门科学。
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要想实现创意的持续大量产出,我们就要让创意实现从魔术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科学的转变。
那么,产生创意的科学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任何一鸣惊人的人,一定在他不鸣则已的时候,每天养精蓄锐;能够动如脱兔的人,一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每天仔细观察;能够一夕成名的人,一定在那一夕之前,有无数个夜晚在暗暗地演练。
创意何尝不是如此。
就拿视频创意来说,要想策划出好的视频创意,自己没看过几百几千部片子,何谈能出来好想法?
这里面,人们经常会犯的一个毛病是自欺欺人,还拿视频创意来说,比如下载了很多视频,微信收藏里也收藏了很多平时看的好内容,视频网站里也有很多点赞的好片子,然而,这些素材就永远躺在了硬盘里、收藏夹里,好像点了一下下载和收藏,它们就成为了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一样。
事实当然绝非如此。
所以,所有的优秀的创意,所谓的捷径都源自于大量的汲取,不仅是躺在文件夹里,而是收集到自己的脑存储里。
我们都拿视频创意来举例,单是看过成百上千部片子,是远远不够的,看过,只是打底的。
要想让积累的素材真正为自己的创意所用,就需要为每个片子打标签。
标签可以采用场景联想法,比如某一个镜头,在之后的哪一个应用场景里,也可以这样来使用,那就给这个镜头理出关键词。
这是一个浩繁的工作,而且最好的一个状态是,每一个积累的片子,最好能把能联想到的关键词穷尽,前面的工作,梳理的越细致,后面的创意工作,越轻松。
熊彼特在他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里边,针对如何做创新,拈出来了六个字,简单粗暴,就是旧要素、新组合,也就是把既有的要素,重新组合起来。
至于如何组合,有一个步骤很关键,就是破题。
什么叫破题?
就是清楚地找到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看着很简单,事实上,很多人都不具备破题的能力。
当客户提出来一个需求,很多时候,如果对客户的需求理解的有偏差的话,连为客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没有搞明白,后面的创意再厉害,都是南辕北辙。
所以,找到真问题,是一种能力。
只有找到了客户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才能拆解出来客户需求里面的各个要素,再去大数据库里面去找这些标签,然后找到标签对应的参考样片,再把样片里面的各个要素,重新做排列组合,实现组合式创新。
因此,只要破题成功,再加上前面的存储和标签的工作准备就绪,后面的创意工作其实会水到渠成。
我一度希望在公司做破题训练,一次性拿出50个我们面对过的客户的需求,直接把客户的原话拿出来,让大家迅速练习破题,这次训练还在筹备,破题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如果你掌握了创意的科学的生产方法,你就应该不断地去测试这些方法,验证它们的有效性。因为,创意是一种“肌肉”,会越练越强壮,你越熟悉,就越知道该如何使用它。
大多数人都以为莫扎特坐下来就能写出协奏曲,其实,莫扎特也会不断经历尝试、失败、尝试、成功,然后再失败的过程,“他的成功来自不断尝试,他的尝试来自他人的建议与回馈”。
综上,创意,同样遵循85、15、0.1的公式,85分的大量存储,15分的打标签,0.1才是创意的奇点效应的诞生。然后,就是练练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