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泽:“义”的真谛
前情
义的真谛
李嗣泽
本章作者运用全景人物对话的写作方式,让读者走进战国窃符救赵的历史情景中,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透彻的了解。幽默和俏皮的文字力透纸背,令读者的思维冲破几千年惯性束缚的枷锁,还原一片深度理解和自由想象的空间。
开篇第一句“一队马车载着沉重的物资缓慢地向大梁夷门方向走去”,结合后文,在沉重和缓慢两组词汇的巧妙映衬之下,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信陵君等一行众人,正走在援赵赴死的路上,且看他们的表情,随行人员全都耷拉着脑袋,信陵君也在叹气,他们的心情,不正和马车上的物资一样沉重吗?当然,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国,要求这样一支队伍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实在有些苛刻。贵族阶层往往满嘴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奴颜媚骨。被“义”绑架的这些人的表现,与权贵阶层好逸恶劳、贪生怕死的形象十分吻合。
这队人马不是轻装上阵,而是载着沉重的物资,缓慢前行,这哪里是去行军打仗?分明是在赶大集。面对死亡,他们当然希望死亡来得慢一些,如同马车前行的速度。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马夫打着瞌睡竟然能把头和脸颠倒位置,可见他时时刻刻都在做逃跑准备,不想糊里糊涂地死去。
马夫说,傻了吧唧的不是马,这是嘲讽信陵君的行为愚蠢至极。其实,信陵君内心早已知道此行就是踏上一条不归路。他将用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诠释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
既然他自己想取义成仁,又何必捎上更多的无辜生命去陪葬呢?这似乎和信陵君的“仁”不相符。笔者认为,作者在此处暗藏玄机:信陵君带着厚重的物资,如果不是去游说虎狼之秦,就是他已看穿这些门客都有归降之意,此番出巡不过是装装样子,目的是借门客之口把自己取义的壮举流传出去。
侯赢的出现,让事物的发展有了转机。他对“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态度是蛮认可的。信陵君去拜访侯赢的时候,候赢不仅毫不客气地坐在尊位,还在肉市与屠户朋友摆起龙门阵,这不但给信陵君赚得屈己待人的美名,更能体现出此人的能力超乎寻常。这也为日后他施巧计埋下伏笔。
候赢让守卫去追驴的荒唐行为,意在提示信陵君此行与之如出一辙。当信陵君终于明白候赢有话要说从而折回时,他才献上让如姬盜符这一巧计。如姬受过信陵君的大恩,心中萌生以死相报的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了盜符这一艰巨使命。如姬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义”。她的大义之举,向那些口中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而实际上大难临头散做鸟兽状之流,狠狠地扇去一记响亮的耳光。
信陵君拿到兵符,便与朱亥快马火速前往,这与前面的缓慢之行形成鲜明对比——有了必胜的决心,心情明显不一样了!信陵君在夺取兵权之后,用他的仁义,用现在时髦的语言叫人性化管理,再次俘获了人心:父子当兵的留子,兄弟当兵的留弟,精选出八万精兵,打败秦军,维护了国家利益,也维护了自己的君子形象。
作者提到候赢自杀这一情节,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意很深。候赢面北自杀,从朱亥的讲述可以猜到,这是为了代信陵君向魏王谢罪。笔者以为,候赢作此选择,应该是为了向受其连累而危及性命的如姬以及晋鄙谢罪吧。
历史往往是由一些小人物去推动的。当小人物的“义”与家国大义融为一体,便有了感天动地之效。巧计从人性的角度切入,意在向我们诠释“义”的真谛。
刊发于2021.7.15《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