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其于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他说以前爱生气,这会儿要生气的时候就这么想:“人有不及”,说是个人他就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是个人他总有做不到的地方,都能做到,那就不是人了呗,所以“人有不及”。“情所宜矜”,这个人,这个事情没做好,按道理我应该可怜他、怜惜他才对呢。“悖理相干,于我何与?”他把事情做错了关我什么事啊,所以人家不是老讲: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然这是个有逻辑,还是那句话,再强大的逻辑敌不过感觉,道理讲的再……觉得说得好,可是你还是气呀!但是他这讲,先讲了道理,“悖理相干,于我何与?”“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说天底下呀,没有哪个好汉,没有哪个活出来的人,说全世界就我一个是对的,就我一个观点正确,没有人是这样的——“无自是之豪杰”。也没有“尤人之学问”,啥叫“尤人”?“尤人”就是抱怨。没有哪本书,哪个经教你怎么抱怨人,知道吧?没人这么教的。“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说今天你想要的没得到,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德,你的能量,没修到那个程度,所以那个感召没有出现。换句话说,因为你的频道没调到那个地方,所以你要看的节目演不出来。“吾悉以自反。”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次感觉不好,每次“自反”。“自反”是干啥?“自反”就是自我观照。你需要自我观照。“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所以每一次的谤毁,每一次对我的攻击,都是让我成长、都是打磨我的机会。“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这一句是什么?这一句不就是“烦恼即菩提”嘛!每一次的烦恼都是我觉着的素材,你知道吧?觉着的。你真要是这个功课开始启动,你真的不会抱怨,“哎呀,谁又惹着我了。”不会。每次那个东西一来,特别感恩它,“感谢你配合我打了场球。”是个陪练,给你发个球,正好练球,多好。所以这儿说“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这句话啥意思?这句话就讲呀,如果有人攻击我,我观照、我自反,我怒什么呀!这个地方讲“不怒”,并不是说我有一个本事能压住不动。我跟你讲,谁也没有那个本事,因为你每一次的忍耐到最后都是四个大字——叫“忍无可忍”。每一次都是这个结果,所以我告诉你忍都不顶用,没有人能忍得住。但是有的人懂得化解,知道吧?懂得化解。“闻谤而不怒”,那每一次你遇到攻击,你甭理他,你自己做你的功课。那么对于对方来讲“谗焰熏天”,这就好比点了个火苗想把天点了,你有那个本事吗?“举火焚空,终将自熄。”那火苗再大,等到燃料用完也是自己没了。所以让他自己烧去,你别给他添油加醋,你让他爱咋地咋地,让他烧,啥时候烧完自己就拉倒。人家那个情绪没释放嘛,所以你要让人释放这个情绪,你说“你憋回去!”好了,他又受伤,下次又给你爆发。他完事儿了——“终将自熄”,自己熄。这一段很有趣。当年佛陀有一个堂弟,阿难。阿难就问佛陀,叫世尊呐,说老师啊,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毁谤你,你该怎么办呢?毁谤,攻击你。应该怎么办?佛陀一听就乐了:我问你,如果你现在送我一件礼物,我不要,请问这个礼物是谁的啊?阿难想了想:还是我的呗。你看这个就很有意思了。然后佛陀怕他不懂又给他讲了一段,你看就好像有个人仰面唾天,把脸抬起来,往天上吐了一口,想吐天呢,“哈呸!”那个唾沫落下来落到哪里去了?你看这段很有意思。但是好多人做不到,人家是仰面唾天,“嘿呸!”你把脑袋就伸过去了,“你骂谁呢?”所以这人很有意思,你知道吧。这儿讲“闻谤而不怒”,人家骂,让他骂,他骂他的,你甭理他,还不知道谁难受。说到这个谁难受。有一次,有一位老师牵着她的丈夫,牵到我跟前。“何老师,我跟你说……”咔咔咔把那个事情的经过讲了老长一堆。哎呀,我心说我听这也没用,我也没听见,我也听不懂,因为她这么描述,我相信这个理由一定是对她有利的。当然我也没有必要去评判谁对谁错,“清官难断家务事”,人家两口子的事,我管人家干嘛。咔咔咔跟我说了一堆……我说:“然后呢?”她说:“何老师,你说他是不是应该格物?”我说:“谁难受谁格物,他不难受就不需要格物。”谁难受谁格物,你不难受你处理啥?那你难受为什么要别人处理?懂我这意思吧——谁难受谁格物。“虽巧心立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什么叫“春蚕作茧”?为什么“春蚕作茧”?因为你的心进去了嘛,你感觉进去,你就已经出不来了,而且你这个感觉进去,你永远出不来。你干嘛?除非你把这感觉处理掉了。同样的感觉,它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因为它进去是个种子,它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再次出现。所以他又说“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生气不光是没有利益,而且还有害呢。“其余过恶尚多,皆当据理思之。”其它的种种过恶,“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这是关于从理上改的一个方法。而这方法也很好用,但是再好用也不如从心上改好用。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