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园书场

龙园书场

文/王利民

江南丝弦弹拨,伊软吴语,评弹艺术说唱弹拉, 丰富着百姓的精神生活。书场更是评弹名家角逐争雄之地,赢得老听客捧场是说书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古镇梅李人文荟萃,民风淳厚,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镇上的龙园书场,历史上被四乡八邻誉称为评弹艺人的考场。龙园会书也被列为邑乡2006年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园书埸创始于1937年,由邑人瞿尧良1908---1988年在梅李镇东北街市后租赁陈耐庵的马坊棚翻建,取名龙园。它占地400平方米,平房朝南,中厅两边地板厢房,古朴典雅,屋前屋后树木葱绿,环境幽静,自然而成评弹听众纷至沓来的品茗休闲之处。
龙园书场筑巢引凤,开张不久评弹名家纷纷抢滩,王禀泉的单档评弹《倭袍》,杨彬奎及儿子杨振言,杨振雄的《大红袍》,周玉泉的《文武香球》,蒋月泉的《杜十娘》,徐云志的《三笑》,严雪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鸿声的《英烈》,黄异庵的《珍珠塔》……, 真是你唱罢了我登埸。龙园书场在评弹名家的衬托下,名声鹊起,评弹演员黄异庵为此感慨为龙园书埸写下一付藏头对联:“龙非池物终归海,园有书香不用花。”
在龙园书场红极一时茬口,评弹艺人朱蓉舫携女儿朱雪琴慕名登龙园书场也想登表演《描金凤》《双金锭》评弹,谁知吃了闭门羹。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下,龙园书埸视男女搭档为妖档,将朱蓉舫父女拒之门外。冷遇激发了朱雪琴对评弹艺术的追求,她勤学苦练,继承了沈薛流派,兼收并蓄了俞调与马调的特点,几年后独创了拨弦似长江大河奔泻千里,弹唱似莺语婉转的琴调,异军崛起成为评弹界一颗明星。酒香不怕巷子深,评弹听众纷纷以耳听琴调为悦,龙园书场在听众们的强烈要求下,只得屈尊去沪请朱雪琴,谁知连朱雪琴人面也未见到,只得怏怏不乐而归。
第二次,龙园书场获知朱雪琴在浒浦演出,屈尊专程去请,一番恭维谦意之言,朱雪琴碍于情面嘴上答应,心头却难挥当初蒙羞惭之念。等剪书后直奔支塘而去,让龙园书场空欢喜一场。书埸请不到当红琴调的角色,立马遭到了评弹听众的一片嘘声。无奈之下,龙园书场只得三请朱雪琴,朱雪琴见对方诚心盛情相邀,揶揄几句后便当埸一口应允。演出那天龙园书场听众爆满,朱雪琴也使出浑身解数让听众一饱耳福。三请朱雪琴龙园书场龙凤呈祥,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趣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海连环画家丁斌曾至龙园书埸体验生活,以生活原型素材创作了连环画芦荡火种中的春来茶馆,使龙园书场名噪一时。
1965年文化部长周巍峙来到梅李龙园书埸调研,随行的人民画报记者拍摄了龙园书场景象和评弹演唱及听众品茗风貌,向世人进一步展示了龙园书埸源远流长的历史。文革后中央领导同志陈云在莫干山召开的江浙沪二省一市文艺宣传工作和振兴评弹会议上说:“二省一市都要象龙园的瞿老四《瞿尧良》一样接待,重视评弹,振兴评弹有望。”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评弹艺术发展的关怀,难怪与会代表金声伯和蒋云仙回到家乡专程向瞿尧良转达领导讲话时,欣喜之颜溢于脸庞。
龙园书埸历经岁月沧桑,为评弹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瑰宝。龙园书场的曾经辉煌,寻觅评弹艺人的足迹,让我们去更好地保护好评弹这一文化遗产吧。

作者简介:王利民 江苏省常熟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创作 ,作品在全国性报刊杂志多次发表并获奖。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熟市苏州路22号 虞山工业园区派出所民调办公室

邮编:215500   手机:1801364778(微信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