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发掘史前遗址

4月下旬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和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在掌起镇茂山南坡上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钱山漾文化遗址。目前,原计划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进入了尾声。

慈溪位于翠屏山北麓,数千年来伴随着海平线的起伏消涨,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从与河姆渡文化同期的童家岙遗址,到茂山、胡家山等钱山漾文化时期遗址,再到十多个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线性散落在山前平缓坡脚,尤其是被海水侵蚀后支离破碎的山麓边缘。

此前,开展的正式考古发掘均属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如潮塘江元代沉船、桃园土墩墓和后司岙瓷窑遗址等。而这次茂山考古发掘,则是我市第一次正式对史前遗址进行发掘。除了在钱山漾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石磡遗迹外,这次发掘最主要的收获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茂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发 现

6月底,记者到考古发掘现场探访。当时还没出梅,雨水频繁。发掘现场位于茂山南坡、几幢民宅背后,原本种着几垄玉米、黄瓜和土豆,深掘成坑后,成了天然的蓄水池。最西侧的T2探沟连续4天未能排净积水,工作人员在中部和东侧的T3、T4两个探沟一边舀水一边缓慢发掘,进度受到了一定影响。

记者看到,陶器和石器被发掘出来后,经过洗净、归类登记装袋。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留在探沟中的白色石块。茂山考古项目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丁品表示,最早在T2发现了整齐排列的石块,后来又在地势稍低、年代更早的东侧T3、T4两个探沟发现了同类石块。为了明确石块的分布与走势,考古队在探沟T2的北侧和东北侧扩方新布了两条探沟,均发现了石块存在。

茂山遗址T2探坑中的石块

这些石块均发现于距今4400-4200年前的钱山漾文化地层,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证实了这一点。丁品表示,上层(晚期)石磡大致呈东西向弧状,南北共发现三条。整体来看,石磡应该是堆土营建土台时用来护坡的。这种石磡遗迹在钱山漾文化遗址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对于这个土台的用途,丁品推测它应该不是一般的村落遗址,而是具备特殊功能的遗迹。可能是居址、墓地,也有可能是祭祀场所。从石磡在不同地层都有分布来看,这个堆土台应是历经多代人反复营建而成。

从地形上看,考古发掘现场背靠茂山,前面是现代民居,可供发掘的范围受限。这次发掘揭露面积为180多平方米,正式探沟发掘面积仅100来平方米。因依圆弧状堆砌的石块中心位置,正好是一幢供附近寺庙僧人租住的平房,房前还有一棵二人合抱的香樟树,考古团队无法进一步发掘,留下了遗憾。

证 实

考古发掘的一般起因是文物的发现,终点则是对文物的解读。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期,就曾在茂山周围发现过史前陶片与石器,但没有细加发掘,仅为后人留下了只言片语。

2018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慈溪市博物馆在茂山南坡进行了考古钻探和试掘,打下了面积仅两平方米的T1号探沟。馆员刘亚林在汇报中提到,探沟文化层堆积厚达1.15米,出土陶片丰富。其中,上文化层属于典型钱山漾文化,下文化层年代更早。

茂山遗址出土的石犁

这也成了本次正式考古发掘的诱因。丁品介绍,对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学术界一般以量大分布广的陶片作为分类依据,其中又以不同形态与特征的鼎足(炊器的支撑足)作为重点。最早在湖州发现的钱山漾文化遗址,于2014年被学术界命名,它的特征器物是一种弧背鱼鳍形足鼎。

比钱山漾文化更早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前)历经千年走向消亡,成为一个历史谜团。在良渚文化晚期遗址中,其特征器物T字形足鼎逐渐被侧扁足鼎取代。但对于以侧扁足鼎为主要特征器物的遗存的归属,学术界意见不一。

本次茂山考古发掘,已出土了150多件编号器物和大量陶片。石器种类包括锛、犁、凿、刀、镞和砺石等,还有陶质纺轮、玉玦等。茂山遗址的地层可分上、下两大文化层。其中,下文化层仅见侧扁鼎足,上文化层则是侧扁鼎足和弧背鱼鳍形鼎足共出。据此可判断侧扁足鼎要早于弧背鱼鳍形足鼎,这两种鼎足应该是一种直接的继承发展关系。

茂山遗址出土的鼎足。左侧为侧扁鼎足,右侧为弧背鱼鳍形鼎足。

丁品说,侧扁鼎足和弧背鱼鳍形鼎足的这种地层叠压关系,在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还是第一次发现,为探索良渚文化的衰亡与钱山漾文化的内涵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关键证据。这次考古发掘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

缺 憾

慈溪有三大传统特色文化:青瓷、围垦与移民文化。由于有文字记载,前两者的起源清晰,分别是东汉与北宋年间。而移民文化则可以往前追溯到史前时期,像茂山遗址与横河胡家山遗址,同属钱山漾文化。丁品推测,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可能自太湖东南侧迁徙而来。

相关地质研究显示,距今6000年以前,海面缓慢下降,湖泊广泛出露。随着海退及泥沙沉积,海岸线向北推移,人类开始在翠屏山沿山一带生活。北麓的史前遗址线性散落在山前平缓坡脚,尤其是被海水侵蚀后支离破碎的山麓边缘。从地表踏查来看,慈溪境内的遗物均集中在小范围内,呈现出分布广泛、点状散居的聚落形态,也体现了本地的地形特征。

“先民依山面水聚集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徐宏鸣介绍,像茂山这样的低矮山丘,面朝山坳与海洋,在生产力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可以开展渔猎、采集、种植等多种生产方式,在洪水漫溢时又可以后撤到山顶。

钱山漾文化以及更早的良渚文化均属于环太湖文化圈,是一种内陆湖泊文化。而位于横河的童家岙遗址与河姆渡文化地缘相近、文化同源,体现的是当时翠屏山一带的原住民文化。在2009年试掘时,曾出土大量贝壳,呈现出浓郁的海洋气息,它反映了当时先民向海而生,但依附于河湖生存的生活状态。因此,此次对于茂山遗址的发掘,大家还抱有一层期待: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是否曾在这里擦出火花,呈现出与湖州钱山漾遗址不一样的海洋生态景观?

“整体来看,茂山遗址的出土文物生活气息不浓。”丁品表示,这次出土的石刀、石犁、石镞,陶质纺轮等文物,是农耕、狩猎与纺织等方面的日常工具。可惜的是对探沟发掘土样的浮选水洗,没有发现茂山先民进行海洋捕捞的迹象,这可能与这次发掘的茂山遗址主要是一处堆筑营建的土台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