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中文名
蜈蚣
拉丁名称
Scolopendra
别名
蝍蛆、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千足虫
用药部位
干燥体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经
毒性
有毒
医保类型
医保(蜈蚣)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
1、主要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结核;风湿顽痹,关节疼痛;顽固性偏正头痛;毒蛇咬伤。
2、西医诊为恶性肿瘤、腮腺炎、泌尿系统结石、带状疱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破伤风、头痛、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结核性窦道、口腔溃疡等属痰凝经络或邪毒内盛,经脉闭阻不通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不良反应
1、蜈蚣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岀现溶血反应时,尿呈酱油色、排黑便,并岀现溶血性贫血症状。岀现过敏者,全身起过敏性皮疹,严重者岀现过敏性休克。另有服用蜈蚣粉致肝功能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者。
2、中毒原因:一是用量过大,二是过敏体质者岀现过敏反应。故应严格掌握用量,注意体质差异,过敏体质者勿用。
3、中毒后解救:早期催吐、洗胃;心动过缓者,可肌注阿托品等;呼吸循环衰竭者,可用中枢兴奋剂、强心及升压药;过敏者,给予抗过敏治疗;内服蜈蚣制剂中毒,可用茶叶适量,泡水频服,或用凤尾草120克,银花90克,甘草60克,水煎服。
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畏蜘蛛、蚰蜒、鸡矢、桑皮、戎盐。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有两种类似蜂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尚含糖类、蛋白质以及铁、锌、锰、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大剂量则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并且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
2、抗惊厥作用:蜈蚣、全蝎对士的宁、卡地阿佐、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有对抗作用,蜈蚣较全蝎作用强。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蜈蚣冲剂能促进免疫功能。高、低剂量组均有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口服适量蜈蚣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4、抗炎作用:蜈蚣对急慢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作用:蜈蚣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
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6、此外,蜈蚣还有镇痛、抗肿瘤等作用。
毒理作用
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9.90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6.66g/kg。蜈蚣粗毒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2.5mg/kg。其粗毒皮下注射量达2.7mg时无出血毒性。蜈蚣毒液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为22.5mg/kg,大剂量时小鼠表现为极不稳定、抽搐,然后在数分钟之内死亡,小剂量时表现为站立不稳、呼吸急促和衰竭、惊厥等,可能逐渐恢复或死亡。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瞰诸蛇、虫、鱼毒……去三虫。
2、《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临床应用
1、治小儿撮口,手足抽搐,可配全蝎、钩藤、僵蚕等,如撮风散(《证治准绳》)。
2、治小儿急惊风,可配丹砂、轻粉等分研末,乳汁送服,如(《圣惠方》)万金散。
3、治破伤风,角弓反张,即以本品为主药,配伍南星、防风等同用,如蜈蚣星风散(《医宗金鉴》)。
4、治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效果颇佳,如不二散(《拔萃方》)。
5、治毒蛇咬伤,配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
6、治风湿痹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者,配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同用。
7、治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多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
相关配伍
1、蜈蚣配钩藤:蜈蚣善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钩藤善于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二药合用,有较强的平肝息风、祛风通络、解痉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肝风、肝阳所致的顽固性头痛、头面部痉挛抽搐等。
2、蜈蚣配甘草:蜈蚣攻毒散结;甘草泄火解毒。二药合用,攻补兼施。用于治疗外科疮疡肿毒诸证。
鉴别用药
僵蚕、全蝎、蜈蚣:三者均为治风常用药。然僵蚕息风作用不及全蝎、蜈蚣,临床上治疗肝风抽搐轻症者,以僵蚕、全蝎同用;抽搐重证者,以全蝎、蜈蚣同用。僵蚕既息内风,又散外风,并有化痰散结之功,性平无毒,临床应用广泛;全蝎性平,息风止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止痉作用较强,又能攻毒疗疮,通痹止痛。
相关药品
医痫丸、宫糜膏、小儿抽风散、活血解毒丸。
相关方剂
蜈蚣饯(《外科正宗》)、蜈蚣油(《疡科选粹》)、止痉散(《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
采收加工
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蜈蚣:取原药材,除去竹片及头、足,用时剪成小段。
2、炙蜈蚣:取蜈蚣,先将头、足除去用文火焙,焙至黑褐色,不得焦。
3、酒蜈蚣:取净蜈蚣,喷洒白酒适量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干,取出,放凉。每蜈蚣100kg,用白酒2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1对;前端两侧有触角1对。躯干部第1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背板至第20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体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1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饮片性状
1、蜈蚣:为除去头、足的躯体,呈扁平状小段,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腹部棕黄色或淡黄色,质脆。具有特殊的刺鼻腥气,味辛而微咸。
2、炙蜈蚣:形如蜈蚣,表面黑褐色,略具香气。
3、酒蜈蚣:形如蜈蚣,略有酒气。
动物属种
蜈蚣科蜈蚣属动物少棘蜈蚣。
形态特征
成体体长110-140mm。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背板自4-9节起,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分布区域
分布很广,主要以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产量较多。
道地产区
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生长环境
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区,喜欢在温暖的地方。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
人工制造
蜈蚣饲养常采用箱养、缸养、池养等法。饮料采用夏季灯光诱虫,春、秋季饲养地鳖虫、蚯蚓饲喂蜈蚣等方法应及时把幼体与母体分离。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湿工作,温度不能低于0℃。
声明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