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母亲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他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一粒种子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他做到了。他的名字,会永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闪耀。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袁隆平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离不开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得益于他母亲的熏陶。他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袁妈妈有哪些养育智慧,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呢?

1、受益一生的精神启蒙

袁隆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兴烈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更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袁妈妈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高中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1931年〜1936年战火纷飞,袁隆平随父母四处辗转,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是一种苦难,袁妈妈却努力在艰难中保持乐观。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母亲是知书达理、慈爱贤惠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启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英语好这个强项,让袁隆平很自豪,他能看懂别人看不懂的外文刊物资料,他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国外专家、专业。

袁隆平(左)一岁时和母亲

除了教英文,袁妈妈还给袁隆平的灵魂里,注入了深厚的人文营养。

袁妈妈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孩子稍微大点,袁妈妈开始给他们讲故事,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而不是具体知识的传输,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她酷爱德国诗人、哲学家尼采,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在她的分享和朗读中,尼采的佳句和超人哲学的观点,熏陶着袁隆平。

袁隆平常说:“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于生命的激情和热爱,正是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2、鼓励孩子自己思考

上大学时,袁隆平算不上学霸,成绩不突出,但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爱提问的学生。对于当时学习的理论,袁隆平没有盲目相信,他准备研究的杂交水稻这一方向,这在国际上是被“判死刑”的。一名大学生,怀疑老师怀疑科学家,需要多大的勇气?

袁隆平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的精神,正是来源于母亲。

小时候,袁妈妈给他们讲萤火虫的故事,讲到囊萤夜读的故事,袁隆平就问萤火虫后来去了哪里,母亲并没有回答,而是让他自己去琢磨。

袁妈妈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给孩子留下开放性的结尾,没有标准答案,给他留下更多思考的余地。

在袁隆平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追问和思考。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别的孩子只是背诵这一运算法则,袁隆平却提出了疑问,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从老师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袁隆平开始自己思考,从此对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

正是在探索无数的可能性时,袁隆平探索出了那个影响全人类的“可能性”。如果袁妈妈凡事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或者给爱提问的袁隆平泼冷水,恐怕不会有后来爱探索的袁隆平。

3、真正让孩子自己做主

1936年秋天的一个周末,袁妈妈带着孩子们去拜谒神农庙。在神农庙中,袁妈妈给他们讲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这让袁隆平对脚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

人们手持刚刚收获的麦穗,涌进神农庙,麦穗堆成一座小山。他们虔诚地向先祖祷告,感谢丰收,也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

能吃饱饭,就什么都好了。在这个土地上,这么卑微的渴求,已经祈祷了千年。

人们的仪式感给了他心灵震撼,这一次的经历,在他年幼的心里播下了学农的种子。

还有一件小事影响袁隆平。

读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他和同学们参观一个园艺场。红红的桃子、果实累累的葡萄,漂亮的花花草草,这给在城市里住惯了的袁隆平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这两件小事的印象叠加起来,袁隆平就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他就想,长大一定要学农……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报考大学时,袁隆平坚持自己的田园梦,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我要当农业科学家。”

母亲听了,吓一跳:“傻孩子,学农多苦啊!”

他对母亲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

虽然父亲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19岁的袁隆平,明白父亲对自己光宗耀祖的希望,但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志向。

开明的袁妈妈说,无论父母的意见如何,还是自己做主。最后,父母让步了,尊重了他的选择。

如果父母不顾袁隆平的想法,逆孩子的兴趣,就没有今天的国民科学家了。

就这样,带着对母亲承诺的“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袁隆平开始了充满艰辛的科学长征,一辈子投身一件事。

毕业后,袁隆平在分配志愿书上写道:“哪里最艰苦,祖国最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一生无悔!”就这样,他被分到安平那个小地方。

母亲打开地图,戳了戳那个地方,伤心地说:“你去了要吃苦的啊!”

袁隆平安慰母亲说:“我还有小提琴。”

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扎根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身上有着传统士大夫的气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心怀苍生的情怀离不开他的家庭教育。

母亲的智慧,早已浸入袁老的骨血里。

一个女人,为世界养育了一个伟大儿子。

而这个儿子,鞠躬尽瘁,泽被众生。

他的伟大,不需要评价,

每个人都感念他的好,

这就是最好的评价。

如今,他已经劳苦安息。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这一次,他真的来看妈妈了,

和妈妈团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