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奖,彼得·汉德克:一个女性的生命悲歌

我希望能够远走,逃离我的所知,逃离我的所有。

我想出发,去任何地方,不论是村庄或者荒原,只要不是这里就行。我向往的只是不再见到这些人,不再过这种没完没了的日子。

我想做到的,是卸下我已习惯的伪装,成为另一个我,以此得到喘息。

——费尔南多·佩索阿

这是《惶然录》的一首小诗,我想,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一种时时刻刻想要'逃离'的无奈感,就像今天我想说的主人公—彼得·汉德克的书,《无欲的悲歌》中那个最后'逃离'人世间的母亲一样。

她说:'我总是得坚强,但我宁愿软弱。'

早在两年前,无意间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看到一本小书,当时被封面所吸引,一看上去就很压抑的感觉,似乎挺嵌合那时我的心情,于是抽出来,读了起来。

果然,我的感觉没错,这个关于一个母亲的故事,真的很阴郁且压抑,但是那种向死而生的'解脱',到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勇气'吧。

书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一个集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电影编剧,以及电影导演一身的传奇人物,也被称为'活着的经典'。

1966年,他写下《骂观众》,那种带着实验性风格,且言语犀利的文风,加上大胆的言行,不出意外地震动了整个德语界的文坛。

就在同年,他的处女作《大黄蜂》也问世了,同样,获得极大的好评。

这本《无欲的悲歌》一书中,前半本是《无欲的悲歌》,后半本就是《大黄蜂》了,不过读起来,《大黄蜂》那充满意识流的,或者说有点带实验性的吊诡般的'文字'趣味,真的很难入口。


其实汉德克写《无欲的悲歌》算是一种纪念,对母亲的纪念,所以其实有点带半自传体的写法,更加深入人心。

1971年,汉德克的母亲自杀了,因为本就饱受悲惨生活的压迫,加上长久的病痛折磨之下,看不到外之下,绝望自杀。

汉德克站在'局外',以中立的态度写下这篇《无欲的悲歌》,因为其实对他来说,母亲自杀是必然的,他更多感到的一种'骄傲',或者叫'庆幸',他的母亲终于有勇气去反抗自己的'生命'了,不再苟且地活着,而是选择到另一个自由的'世界'去。

在此之前,他的文风多是实验性的,而这次却比较'现实',文章是从一个51岁的家庭主妇的自杀报道开始写的,写她的一生,但又不止是写个母亲一人的,更深层的还是写给那些,像母亲一样,被社会'包裹'、在家庭中慢慢失去自我,终日徘徊在丈夫和子女身上,除了家庭以外就没有任何生活目标,或者说是从来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的妇女们,一篇'悼词'。


一位家庭妇女的生活

母亲从小,家里重男轻女,尽管她的成绩是最好的。读完义务教育之后,她开始在家学习,怎样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她向外祖父乞求过,但被一个手势就打发了,所以在十五六岁时,干脆离家出走。

但广播里:'6:15传达命令,6:35语录,6:40广播操,20:00查理德·瓦格纳音乐会......'如此这般的生活,带给她第一次的集体经历。新的城里生活,带给她一种新生,与一种不为什么的骄傲,她决定不再放弃这种感觉。

所以很快,她有了第一次爱情:她爱上了一个德国的党员同志,这个当老百姓时候是银行职员,现在因为当了部队的军需官而显得与众不同—不久后就身怀六甲。只是,他已有妻室,而她爱他。

但,事实上,不是她找到了适合她的生活,而是城市在暗中让她适合城市的生活,例如:

'一旦她不是用原原本本叙述的句子说到自己,人家就会使个眼神让她闭嘴。'

临近分娩,母亲嫁给了德国防卫军的一个士官,仅仅是因为对方不介意她生出别人的孩子,而她处于'责任',必须给孩子一个父亲,所以如此。

此后,她回到家乡,因为城市里炸弹已经开始落下,但无奈,乡下也不和平。战争结束后不久,她想起去看丈夫。但此时彼此更多的是义务,她才知道丈夫是个酒鬼。

贫穷开始伴随着她,她开始敏感起来,却想用胆怯的自尊心掩盖委屈,因为困顿,在战后废墟一般的城市里,她连呼吸都要斤斤计较,一个,两个孩子,都流掉了。

1948年夏,母亲潜回奥地利,回到家,生活依然没有改变,贫穷依然缠绕着她,拳打脚踢,家常便饭,但她开始会在每次挨打时,报以嘲笑。

母亲心心念念的是:'我只等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可惜,第三次堕胎,让她大出血,所以在快四十岁时,被迫又生了一个孩子。

她从来没有爱好,没有偏爱的东西,也从不参与社会生活,她生活中的一切都献给了'家',本以为文学作品能给她带来慰藉,但卡夫卡作品里的'意义'又让她看到了更深的绝望,她开始看到原来生活中隐藏起来的阴影,此后的她连对'未来'的憧憬都消失了。

病痛的折磨,像小刀,一点一点割碎她的生命,终于,恍惚中,她离开了,把自己打理了一番,然后打发孩子去睡觉,关上门,躺在床上,吃下了所有止痛皮,睡着了。


关于使用的'二层架构'

这篇《无欲的悲歌》结构很特殊,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汉德克自己的视角,中间参夹了很多他本人在写文时的感受,以及'解释'的部分,在这里他作为一个儿子,写的是为什么要为母亲的一生写篇文章出来,立意在什么地方。因为要写母亲的生平,所以他是不能按照他的文风和想法写的,必须写'合适'众人的故事。所以通篇看起来,和汉德克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但有一种普遍性存在。

第二层,则是母亲这充满悲苦而困顿的独特一生。出生于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渴望自由离家出走,却被现实给打倒,怀孕嫁给酒鬼丈夫,但限于责任,只能在现实与自我中反复挣扎。必须遵守的传统生活与渴望自由生活的两极化,在不断拉扯,最终还是限于社会的大环境,最终还是撕掉了自己身上所有的个性,成为了一位'典范'般的家庭妇女,那个大家都期望的,'规矩'的妇女。

这两层架构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种碎片式的意识流的生活片段,加上犀利而复杂的解释性的'旁白'的'诡异'文章,但又不失一种普适性的行文。想来,就是汉德克最终想要的'悼词'吧。


'无欲'与'有欲'

这篇《无欲的悲歌》是汉德克在三十出头时写的,彼时的他正是人生中的'最好',最肆意的年纪,所以他对于母亲的一生,像是旁观者一般在看'戏',不忍,但无奈。

'一出用人作道具的大自然剧,其中有条不紊地剥夺了人的尊严'。

这是汉德克想要告诉我们的,当人的欲望被压迫,被迫成为一名'无欲'的行尸走肉的时候,当作为人的尊严被一次次剥夺的时候,该怎么活下去?要不要活下去?

当现实的压迫和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同时袭来的时候,当感觉自己和动物没什么区别的时候,那时,活与不活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母亲最后说:'我根本就不是人了。'

既然不是人,那就不做人了吧。


最后

献给母亲的'礼物',在1976年,汉德克写下《左撇子的女人》,为母亲虚构了一个新的'生活',一个有'尊严'的活下去的生活。

那是否,在另一个世界的母亲,可以在这个故事当中得到最好的慰藉......

讨论

你是否看过彼得·汉德克的文章,欢迎与我聊聊。

谢谢观赏,欢迎留言、点赞、收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