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槊杆是如何制作的,古代又有哪些以马槊闻名的大将?

原因主要有二,就是马槊的锋刃外形未确定,与槊杆制作工艺繁杂,实难以复制。

其一:因为真正的马槊的锋刃形状样式究竟是什么样的?由于没有出土实物,所以谁也不知道,一切都是猜测。如此,又怎能做得出真马槊!

但这还是小事,人云:“丈八长矛即为槊”,所以虽不知其形,但终归与长矛也差不多,只把它的长度做长就行了。

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第二条。

其二:史书记载中的槊杆制作方法,工序复杂而繁琐。

须耗时三四年才能完成的一根马槊杆的制作,这在现代人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宋《大驾卤簿图》中的马槊。

马槊杆的制作。

首先,马槊杆与普通的大枪、长矛等取采用韧木削制成杆、或直接采取白腊杆不同。

马槊的杆,是复合杆。

制作方法,是先将韧木削成篾片,然后与生漆、桐油、葛布、麻绳等粘合,且要经过三年以上的漫长工序制作,最后才成槊杆。

而且,工序复杂,且成品率低,一次制杆十根,最终合格的不过二三根。

下面来看看,制作马槊杆有多繁琐复杂

第一步,选材。

槊杆材料的选取,以上等韧木的主干。与制弓相同,最上等的就是柘木,其次则为以桑、柞、藤,最差是用竹子。

切肉的砧板,江南农村土话叫“墩头”。墩头的最佳材料也是柘木,所以柘树又称“墩头树。”由此可知柘木硬而韧,且耐刀砍。

第二步,蔑片。

韧木材选定,就由专业的“蔑片匠”将韧木剥成粗细均匀的蔑条片。

当今的人,大多数不知这“蔑片匠”是怎么回事。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村经常有蔑片匠上门,来帮着做竹筐、竹箩、竹篮等等日用品。

蔑片匠,能将竹木削成像纸一样薄的长条片状。这手艺,如今估计快失传了。

仅凭篾片这一步,就注定了现在的爱好者们已经制不成真马槊了。

第三步,桐油浸泡。

把韧木细蔑条用桐油反复浸泡、晾干、再浸泡,此工序过程耗时要一年。

一年之后。

待蔑条不再变形,不再开裂。然后在荫凉处风干数月,如此又是半年。

一年半之后,开始制槊杆。

第四步,粘合制作槊杆。

用上等的生漆与胶,将风干的篾条粘合为一把粗、长度一丈八尺的长杆。外层用麻绳紧密缠绕。待麻绳干透,涂上生漆,再用葛布缠裏。

一丈八尺为汉制,不知汉制丈八,合今日几米?

待杆上生漆干透,再涂生漆,再缠裏葛布。

以生漆、葛布交替,干一层、涂一屋、裹一层。如此步骤又得一年多,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不断、不裂,一根合格的马槊杆就制成了。

以上四步完成,已近三年过去。

如图。这是较为可信的马槊锋刃形状。

第五步,装配锋刃、尾纂。

槊杆成,去其首尾,截短到一丈六尺左右。

前装精钢制成的槊锋,后安上红铜槊纂作为配重。

锋刃、尾纂安装好,尺寸还要不断调整。

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

这样,战斗时,骑士执槊驰马突阵,不须耗费大力,就能单手握槊轻松保持槊尖锋刃向前。

由上可知,马槊槊杆的制作工序,不是现代人想复古就能复制得了的。所以,这就是古兵器发烧友们复制不了真正马槊的原因。

马槊的运用。

众所周知,若用无铁铠防护的骑兵,去冲击枪矛如林,飞矢如雨的步军阵,那就如同自杀!

所以,在铁铠大规模普及之前,骑兵作战是以骑射为主的。

东汉时,随铁甲与马铠的装备,已经有少数精锐铁甲骑兵突击陷阵,这就是突骑。

三国,袁绍就装备有三四百副马铠。而铁甲骑兵陷阵突击的战术,就催生出了马槊。

马槊之妙,全在于槊杆之上。

槊杆就是古代版本的高科技复合材料。轻巧、坚固而充满韧性。

驱动战马高速冲击的骑兵,与敌骑交驰而过时,若用普通骑矛刺击,反震之力会折手,也会使矛杆碎裂。所以,发起冲击的骑兵接敌后,普通枪矛多一次性使用,刺中敌人就要撒手,然后抽出随身锤棒、马刀等短兵继续冲击。

而马槊因槊杆的弹性,可以抵消冲击力、重复使用。

执槊骑士驰马刺中目标瞬间,手迅速一松,反震力释放,然后立即握紧槊杆。据说,槊杆释放出去的力会将被刺中的敌人反弹出去。

当然,这只是据说,现代社会,一则已无马槊,二则,就算有,也再无法验证此说!

但是马槊之妙用,必在此处,这是无疑问的。

历史上那些以马槊闻名的大将。

马槊出现汉代。

曹操曾横槊赋诗,以曹操的身份,可断定曹孟德横得那一杆,必定是正宗马槊。

矛长丈八即为槊。张飞的丈八蛇矛,也必然就是马槊。当然,正史上没说张飞的骑矛有丈八之长。

令人感叹的是,隋唐英雄程咬金竟然不是抡大斧的。正史上,程咬金是个非常有名的使用马槊高手!

而最有名的用槊高手,当然是大唐武臣排名第一的尉迟敬德。

“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与尉迟敬德二骑诱敌,面对数千敌追兵时,李世民返身骑射,每发一矢则毙一敌。若敌骑成群迫击,由尉迟敬德驰马刺击,槊锋扫过,挡者立死,如入无人之境。于是,李世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

意思是,只要我弓箭在手,你又长槊在握,敌人就算百万,也奈何我俩不得。

如此武艺与意气风发,数千年来史上罕有。

至于善使马槊的大将,实际从南北朝到隋唐,大将几乎都是用马槊的,多到数不胜数。

马槊的消亡。

马槊在宋朝开始被大枪取代,决不是大枪优于马槊!

而是因中国武风沦丧,再不追求精工制作的昂贵兵器的关系。

马槊难制,决定了其造价昂贵。

所以,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而用马槊的,清一色全是军功贵族与世家大族子弟。宋朝以前,最能光宗耀祖撑起门庭的,就是军功。所以,世家豪族都会督促门中子弟文武双修,并为其等制马槊、造良弓。为的就是搏取军,延续光大门庭。

宋以后,军功再不能入仕,马槊等,随之消亡,直至绝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