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重新审视,比如“运刀”这一章,先生所讲,只讲“切刀”,对冲刀完全不提,这实际上不是完整的篆刻运刀,而是邓散木先生的或流派的篆刻运刀。不论如何,我们紧扣原著,一点点读下去:
运刀之法,有单刀,有双刀。单刀,在画之正中下刀,刻细白文用之。如图:
(单刀正入的印例)
我们举吴昌硕先生的“破荷”一印为例,印中文字,纵向笔画,多是正锋单刀,这是典型的细白文。就是一刀过去,就是一个笔画。但相对来说,邓先生讲的,是一刀一刀切刻过去。但正锋直入的单刀是无疑问的。
双刀在画的两侧下刀,刻粗白文及朱文用之。如图:
(双刀刻朱文及粗白文)
刻朱文自然不用说,需要在线条两侧都用刀,不然无法凸出线条;刻粗白文,因为线条较粗,单刀无法呈现效果,只好在线条的两侧都刻一刀(如果是切刀,就是无数连续的切刻)才能达成想要的线条效果,我们分别举了例子。
此外又分“单入”,“双入”,“侧入”,“正入”四种。单入,谓以刀锋之一角入石,如图1;“双入”谓全刀入石,如图2;侧入谓侧刀干以入石,如图3;正入谓直刀干以入石,如图4。
(四种刀势)
图1是两种单刀角入石的刻法,只以刀锋一角入石(有说内刀角或外刀角),图2是双刀角入石的刻法,其实就是沿着需要刻的线条垂直或斜着将刀刃全部入石,垂直入石如图4,斜着入石如图3。
右述六者皆其体,其用则惟一“切”字而已。“切”,或由外而内,如图5;或由内而外,如图6。
(切刀的两个运刀方法)
不管是向内切进,还是向外切进,完全视个人习惯而定,至于用侧锋还是正锋,内刀角还是外刀角,也看个人用刀习惯。总之是要表现出印面我们想表现出来的效果为止。
印面文字,有直笔,有折笔。直谓纵笔及横笔,侧笔,折,谓圆笔,及笔画之转折处。作书有天地,绘画有上下,惟治印则字有后先,文无顺逆,无论其为横笔或侧笔,一例视同直笔,只将印石旋转,以就刀势而已。
刻印与书法、绘画又有区别,是谓“字有后先,文无顺逆”(我们在《说文》课程里说过“文”与“字”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印面上的字有先后顺序,但是字的每笔每划刻时却没有先后顺序或没有硬性要求,书写文字的笔画顺序,不见得是刻印的笔画顺序(这一点,我们建议仍然依照笔画顺序来刻,以期保证更好的书写性,而避免工艺性)。
但印石是可以旋转的,这与书法绘画不同(也有倒着写字或绘画的特例),这给刀功熟练的印人提供了方便的可能。
一段运刀动作描述之后,邓先生引用了陈目耕先生《篆刻针度》里的一段话:
刀有顺逆,手但能顺锋切下,不可逆转,若欲逆时,须转印以迎手,不可任便概作一顺,若顺逆紊施(应为'始’,邓先生手误),不分向背,则刀法多殊,而阴阳乱矣。
陈目耕先生《篆刻针度》几乎全盘抄袭明代篆刻家徐上达的《印法参同》,他的这段话,对于篆法熟练的用刀熟手,参考价值也不大。倒是邓先生在这段文字之后的一段小案(按),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