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重新审视,比如“运刀”这一章,先生所讲,只讲“切刀”,对冲刀完全不提,这实际上不是完整的篆刻运刀,而是邓散木先生的或流派的篆刻运刀。不论如何,我们紧扣原著,一点点读下去:

运刀之法,有单刀,有双刀。单刀,在画之正中下刀,刻细白文用之。如图:

(单刀正入的印例)

我们举吴昌硕先生的“破荷”一印为例,印中文字,纵向笔画,多是正锋单刀,这是典型的细白文。就是一刀过去,就是一个笔画。但相对来说,邓先生讲的,是一刀一刀切刻过去。但正锋直入的单刀是无疑问的。

双刀在画的两侧下刀,刻粗白文及朱文用之。如图:

(双刀刻朱文及粗白文)

刻朱文自然不用说,需要在线条两侧都用刀,不然无法凸出线条;刻粗白文,因为线条较粗,单刀无法呈现效果,只好在线条的两侧都刻一刀(如果是切刀,就是无数连续的切刻)才能达成想要的线条效果,我们分别举了例子。

此外又分“单入”,“双入”,“侧入”,“正入”四种。单入,谓以刀锋之一角入石,如图1;“双入”谓全刀入石,如图2;侧入谓侧刀干以入石,如图3;正入谓直刀干以入石,如图4。

(四种刀势)

图1是两种单刀角入石的刻法,只以刀锋一角入石(有说内刀角或外刀角),图2是双刀角入石的刻法,其实就是沿着需要刻的线条垂直或斜着将刀刃全部入石,垂直入石如图4,斜着入石如图3。

右述六者皆其体,其用则惟一“切”字而已。“切”,或由外而内,如图5;或由内而外,如图6。

(切刀的两个运刀方法)

不管是向内切进,还是向外切进,完全视个人习惯而定,至于用侧锋还是正锋,内刀角还是外刀角,也看个人用刀习惯。总之是要表现出印面我们想表现出来的效果为止。

印面文字,有直笔,有折笔。直谓纵笔及横笔,侧笔,折,谓圆笔,及笔画之转折处。作书有天地,绘画有上下,惟治印则字有后先,文无顺逆,无论其为横笔或侧笔,一例视同直笔,只将印石旋转,以就刀势而已。

刻印与书法、绘画又有区别,是谓“字有后先,文无顺逆”(我们在《说文》课程里说过“文”与“字”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印面上的字有先后顺序,但是字的每笔每划刻时却没有先后顺序或没有硬性要求,书写文字的笔画顺序,不见得是刻印的笔画顺序(这一点,我们建议仍然依照笔画顺序来刻,以期保证更好的书写性,而避免工艺性)。

但印石是可以旋转的,这与书法绘画不同(也有倒着写字或绘画的特例),这给刀功熟练的印人提供了方便的可能。

一段运刀动作描述之后,邓先生引用了陈目耕先生《篆刻针度》里的一段话:

刀有顺逆,手但能顺锋切下,不可逆转,若欲逆时,须转印以迎手,不可任便概作一顺,若顺逆紊施(应为'始’,邓先生手误),不分向背,则刀法多殊,而阴阳乱矣。

陈目耕先生《篆刻针度》几乎全盘抄袭明代篆刻家徐上达的《印法参同》,他的这段话,对于篆法熟练的用刀熟手,参考价值也不大。倒是邓先生在这段文字之后的一段小案(按),值得关注:

(陈目耕《篆刻针度》)
刀法须择宜而施,一印之成,决不能拘拘于一种刀法(此论详下节)。即就刀论刀,亦当依理为归,由外而内,由上而下,乃成直画,则其刀势亦自应由外而内,由上而下。既已转石迎手,即须转刀就势,如必顺锋切下,不可逆转,则真画之顺逆斯紊矣。
(冲刀与切刀基本刀法)
一方印,决不可能用某一种单一刀法完成,即便是齐白石的单刀印里,也往往有冲切交用的情况。但邓先生在他主张的切刀刀法里,夹杂这样一段话,足见,他也不是专守切刀不变的,也是冲、切、披、削交相互用的。
(刀法的相关因素)
其实,刻印的刀法,抛开冲、切刀法不谈,我更赞成吴昌硕先生所说:“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见于陈巨来先生《安持人物琐忆》第8页)
(吴昌硕大师像)
说白了,刻印刀法,就是把石头上不需要的石头刻下来,达成印人心中所想要的印面效果罢了。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效果,却取决于印人综合修养的高下。
但是邓先生这一段如何运刀的讲解,对于初学者倒是有启发作用,初学者的确可以先从切刀入手,因为它一刀入石之后,刀程短,有支撑,好控制。近代大家,几乎无一不是从切刀入手学习篆刻的,比如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王福庵……
(0)

相关推荐

  • 薛元明|论“印从刀出”(上)

    牛墨王说无论书法还是篆刻,技法与思想缺一不可.先由技法登堂入室,而后是思想促变技法.对篆刻创作而言,先有″印中求印',进而有″印外求印',先有″印从书出″,进而有″印从刀出'.″印从刀出″尤为关健,因 ...

  • 细读《篆刻学》:篆刻刀法之“执刀方法”

    篆刻技法之中,刀法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最为篆刻学习者较为重视的一项,本课我们开始学习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的<刀法>一章. 刀犹笔也,笔有中锋,有侧锋,刀亦有中锋有侧锋,书 ...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先生认为这些刀法不能称之为“刀法”

    讲完执刀.运刀,邓先生的<篆刻学>专设了"辟谬"一节,其实就是邓先生针对前人刀法理论中错误的刀法和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评和辩证.原文照读: 前人论刀法者,有正入刀,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说说"印材"的事儿. 古时印材多用铜,尤精者则用玉,或有用金银者,以区别品级贵贱耳.及元代王冕元章始以花乳石作印,一时文人以其易受刀,竞相 ...

  •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注:在印材一节,我们略过了玉印.金印.象牙犀骨印.水晶玛瑙等印.竹木印.磁印紫砂印等石料之外的异材篆刻印材,因为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最常用的印材,还是石料,邓先生关于其他异材的介绍,参看原作即可.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章法——“边缘”的处理方法

    这一节是章法这一大章中的最后一节.讲篆刻作品中,印章"边缘"的处理方法和基本原则. 印之有边缘,犹屋之有墙垣也.大抵白文印多于四周略留空地,以当边缘,比如: (白文印逼边的处理) ...

  • 细读《篆刻学》:拓边款

    治印完成,其印文固不难藉印泥显于纸上,若同时欲将印侧所刻款识亦显而出之,则拓款之法尚矣. (拓边款) 拓款是篆刻的最后一个步骤,如何拓边款,邓先生<篆刻学>本节内容就讲拓边款这件事: 一. ...

  • 细读《篆刻学》:章法之“界画”

    在篆刻章法里,"界画"是较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之前曾经讨论过,本文结合邓散木先生<篆刻学>的相关章节,再讨论一下: 四字印中间留出"十"字形界画或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