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中存在或经历过冷暴力吗?

​亲,你的生活中存在或经历过冷暴力吗?[玫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对父母不服从,他们就冷脸。或孩子不听话,也是冷脸不理睬。

还有些人犯错后惶恐不安地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本就深陷在无尽的沮丧和自责之中,祈祷着能就此翻篇,可后面等待着自己的,还有漫长而煎熬的被无视的精神惩罚。

比如跟他说话他不理,买东西给他他不要,对他献殷勤直接走掉,完全无视你的一切行为。

处在冷暴力中的孩子,感觉到的只有恐惧。因为恐惧,孩子不敢在这个时候与父母说话,也没有勇气打破沉默。

《冷暴力》一书说,被亲近的人施以冷暴力,受虐者不会想到反抗,他们只会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用主动求饶结束这场折磨。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的“沉默”总能得到孩子的“臣服”。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不理会,就是不爱,就是抛弃。但是很多父母意识不到,甚至认为这是“爱”。

有人说:“被父母冷暴力的感觉,就像是有一把很钝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划,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痛感却很真实。”

当父母挥动“冷暴力”这把刀时,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孩子。

电影《少年的你》中,魏莱品学兼优,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却也是十恶不赦的霸凌者,以欺负弱小为乐。

可当陈念准备报警时,魏莱下跪认错,暴露出了脆弱一面:

“你打我,你骂我,随便怎样都行。”

“我真的不能再复读了,我爸已经一年没和我说话了。”

父亲的冷暴力让她无法承受,只能将情绪发泄口转向比她更弱小的群体,让自己从“受虐者”变成“施暴者”,这一身份的转变,也反映了冷暴力之下孩子的需求:求求你回应我一下吧。

可是无论她如何呼救和呐喊,得到的都是一片死寂般的沉默。

心理学有一种依恋理论,指的是父母和孩子年幼时的亲密关系会成为孩子的内部运作模式,影响一生。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置之不理,冷漠回应,孩子则会形成负面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人是无爱的,长大后无法形成与他人积极的互动方式。

巴林特有句话:孩子在母亲注视自己的喜悦眼光中看到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是受欢迎的,有自我价值感、有自尊的,人类对他是友好的,所以他对人类也是信任的,反之亦然。

冷暴力给孩子的内心的感受是一个不信任的世界,不欢迎自己的世界。相应的他内心可能会产生敌视这个社会,也不喜欢自己,内心特别空洞和空虚,觉得活着没意思。

改变我们的模式与习惯,一切向爱出发!

这里是心理陪伴、倾听您的心声![爱心][拥抱][拥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