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伤寒论临床精要pdf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治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
[药品]
柴胡二钱半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钱至一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烦是热证,不宜人参大补,恐助热也;半夏止呕,今不呕,故去之;瓜蒌实能通胸中之热,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伤津,故去之;人参、蒌根生津,清热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4)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去大枣者,恶其甘以助满也;加牡蛎者,取其咸以软坚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阳气虚,水气停宿也。黄芩性寒,恐伤阳气,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须人参之生津;外有微热是兼太阳之表邪,故须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与水饮伤肺,肺气上逆之证,故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加干姜温肺寒,以化水饮,加五味敛肺气,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主药,对于寒热往来、胸胁满、头眩痛等症最为相宜;黄芩泻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草、枣补胃气之虚,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少阳实证,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二
[方义]
此是小柴胡汤加减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热并用之剂。
[主治]
太阳病误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其症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须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阳证未尽,或脉浮有力等。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 牡蛎一至三钱 瓜蒌根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此方初服微烦,因药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阳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虽有黄芩以减其热,但仍难免出现心阳火郁之心微烦之症。再服桂、姜,辛温之性已升达,而火郁外发,故汗出便愈。
[用药大意]
往来寒热、胸胁满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渴而不呕,故去半夏加瓜蒌根;胁下满结,故去火枣,加牡蛎;心烦是内热的表现,故用黄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温之;因太阳证未尽,或但头汗出,或外有微热,或身有痛处,或脉浮有力,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调和营卫。
[禁忌证]
没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没有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不得用桂枝;没有脉浮无力,不得用人参。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此是本方用药的依据。
(2)栀子干姜汤: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标准。
(3)金匮柴胡桂姜汤:即本方之异名,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标准.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三
[方义]
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方。
[主治]
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桂枝证),呕吐,胸胁满闷,口苦(柴胡证),脉较弱。
[药品]
柴胡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半夏钱半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至二钱 芍药钱半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此合桂枝、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
整理者按:《千金翼方)卷九本方的方论“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亦足资参考。
[禁忌证]
脉有力者不可使用,因方内有人参之补,恐犯实实之戒。
[类似方剂参考]
(1)人参败毒散:此补正祛邪之方,但散邪药较多。
(2)桂枝人参汤:此祛邪补正之方,但温补之药较多。
(3)柴葛解肌汤:此治三阳合病之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四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兼扶正之剂,乃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少两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时加入。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大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牡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五
[方义]
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表里两解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口苦(少阳表证),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阳明里证)等。但舌苔必黄白相兼,脉象必浮沉有力。
[药品]
柴胡二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生杭芍钱半至二钱半 半夏钱半至三钱 生姜二至三钱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加减法]
(1)大便利者去大黄,恐攻下太过也。
(2)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内热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芍药。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以解少阳之表;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之里;大枣之甘以保护胃气。
[禁忌证]
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兼阳明实证者,不可用;单纯阳明实证,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者,也不可用。因奉方兼有两方面之作用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和解之方。
(2)柴胡加芒硝汤: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燥热之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六
[方义]
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救误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呕吐,日晡潮热,因误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须腹有拒按。
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适用本方为是。
[药品]
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芒硝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减半,去滓,人芒硝,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治阳明之潮热。
[禁忌证]
(1)少阳病兼潮热下利,如腹不拒按者,不可用。
(2)腹拒按,潮热下利,如没有少阳虚证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之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方义]
此利水补阳,散寒健中,预防奔豚证之方。
[主治]
发汗后,阳气被伤,寒水初动,脐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须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迟等寒证和水证现象。
[药品]
茯苓三至五钱 桂枝二二至二钱 甘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补阳散寒,甘草、大枣补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证]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加桂汤:此为治寒证奔豚但不兼水气之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降逆气、补脾利水之方。
[主治]
(1)伤寒误用吐下药,心阳被伤,水气凌心,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2)水饮短气。
(3)心下支饮,胸胁满,目眩。
以上三证都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饮食、脉沉紧或沉迟等现象。因为这都是心阳虚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药品]
茯苓三至四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利水;白术、甘草补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温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性饮食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治水兼补气之方。
(3)肾气丸:此系治气短但偏于补肾阳之方。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方义]
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
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兼发热恶风寒的表寒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证]
小便利者,喜冷性饮食者,无表寒证现象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证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利水兼补气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五苓散方第四十
[方义]
此化气利水、温经散寒、表里双解之方。
按:此证较茯苓甘草汤证水证较重寒证较轻。
[主治]
(I)蓄水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微热,脉浮数。
(2)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但都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舌不黄燥及表寒现象。
[药品]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一钱半至二钱半
[制服法]
共研为细末,每服一钱半,开水送下,服后频服暖水,使之汗出则愈()也可作汤剂,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之。
[用药大意]
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白术补脾,桂枝温散寒邪。
[禁忌证]
无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饮食现象者,均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猪苓汤:此治有喜冷性饮食现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汤:此治寒证较重水证较轻,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方义]
这是在阴阳两虚情况下的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桂枝证兼阴阳两虚,误用桂枝汤,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阳现象)或咽干烦躁(阴虚有热现象)等症。
[药品]
炙草:二至四钱 干姜(炮黑)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禁忌证]
没有咽干烦躁阴虚热证现象的厥冷证,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胜任。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阳虚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汤:此治阳虚烦躁之方。
(3)茯苓四逆汤:此治气虚、阳虚兼有水气烦躁之方。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方义]
此滋阴养血,治腿脚拘挛之方,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剂。
[主治]
阴虚血虚,腿脚挛急,兼咽干烦躁。但必须具有阴虚内热现象,如脉数无力、喜冷等症。
按:根据经验认为,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两不相碍,对于胃溃疡、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
[药品]
生杭芍三至四钱 炙草三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补中和中,以滋血之源;芍药敛阴和肝,兼逐血痹,以畅血之行。故血行之障碍可除,四肢之拘挛得解。
[禁忌证]
兼有四肢厥冷、脉沉而迟、喜热怕冷之挛急证者忌之。因为这是寒证,《内经》所谓“诸寒收引”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此治寒中厥阴手足拘挛之方。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方义]
此心经气血俱虚温补之方。
[主治]
伤寒心悸,脉结代。但必须兼有不喜冷性饮食的阳虚寒证现象。
[药品]
炙甘草二至三钱 生姜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地三至五钱 桂枝五分至一钱 阿胶一至二钱 麦门冬一至二钱 麻子仁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白酒一小盅,煎至半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炙草、大枣、人参补中强心,麦冬、生地、阿胶养血,麻仁润燥,桂枝、生姜祛寒,白酒通血脉。
[禁忌证]
喜冷恶热之心悸脉结代证忌之。因热性病不宜使用温补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加减复脉汤:此治脉结代,心悸,属于热性病喜冷性饮食证之方。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方义]
此清热泻火解毒,治咽喉痛之方。
[主治]
轻度咽喉疼痛初起时用之最宜。但必须没有寒热之表证和大便不利之里证,以及饮食不能下咽之重证方宜。
[药品]
甘草三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热缓急的作用。
[禁忌证]
(1)少阴真寒假热之喉痛(即脉微细,手足冷,有痰,局部不红之症)忌之。此宜温性药引火归原,不宜清热泻火。
(2)兼有表证、里证及肿痛较重之咽喉痛不宜用。因药力轻不能胜重任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桔梗汤:此治喉中疼痛较重,除痰排脓之方.,
(2)养阴清肺汤:此治阴虚有热之喉痛,即晚间喉中干痛较甚,且无表证者之方。
(3)苦酒汤:此治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清热消肿之方。
(4)半夏散及汤: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通脉四逆汤:此治咽喉疼痛真寒假热之方。
(6)三黄汤:此治火盛红肿喉痛之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
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方义]
此系消胀散寒、降逆补虚,治脾胃虚寒腹胀之方。
[主治]
伤寒发汗后,表证已解。脾胃之阳气被伤,气滞不通,形成腹部胀满之证。但必须具有喜按、喜温,或兼痰涎,或兼呕逆,脉象虚弱等。
[药品]
厚朴一钱至二钱半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一至二钱 炙甘草一钱至一钱半 人参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或另煎人参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厚朴消胀,生姜散寒,半夏降逆止呕,炙草、人参补虚。
按:厚朴同人参治虚胀最效。
[禁忌证]
腹胀拒按、脉有力者忌之,此系实证,宜泻不宜补。喜冷者也忌之,此系热证,一宜凉不宜温。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承气汤:此治汗后腹胀拒按的实热证之方。
(2)理中汤:此治太阴病腹胀满兼吐泻的虚寒证之方。
栀子豉汤方第四十六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及阳明在经邪热之方.
按:诸家多有认为此方是吐剂者,经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主治]
热性病,汗吐下后,心中懊侬,心烦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但必须大便不溏,喜冷,腹不拒按。
按:此证汗下后发现者最多,未经汗下者也有,即所谓阳明在经之邪热也.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旧日煎法,先煎栀子,后人豆豉,经过实验,同煎效果也是相同的。因此,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即可。
[用药大意]
栀子清里热,豆豉解表热。
[加减法]
(1)少气者加甘草(即栀子甘草豉汤)。
(2)呕者加生姜(即栀子生姜豉汤)。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梔子干姜汤)。
(4)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即栀子厚朴汤)。
(5)劳复、食复者,加枳实,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黄(即枳实栀子豉汤)。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须配以干姜。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下利之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四十七
[方义]
此清解表里虚热兼补中气之方。
[主治]
心中懊依,虚烦不眠,兼气不足等证。
按:此系热邪伤气之轻证,如气伤较甚,体倦脉虚者,可酌加人参补气之品;若热邪较甚,口渴喜冷,宜酌加生石膏等清热之药。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豆豉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甘草补中气之不足。
按:本方之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对少气的治法,清热、补中都有一定价值,用时宜斟酌。我的经验,生用较多。
[类似方剂参考]
栀子豉汤:此治心烦不眠、表里虚热之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四十八
[方义]
此清热止呕之方。
[主治]
心烦不眠,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现象。
按:“寒热夹杂”如心烦属热,呕而不喜冷属寒。
[药品]
栀子二至四钱 生姜一至三钱 豆豉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豆豉以清表里之虚热,生姜以止胃寒之呕吐。
按:“呕”指恶心欲呕一类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此由于胃中寒气上逆所致。生姜温胃散寒,为治呕圣药,用时当辨清寒热,斟酌使用。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喜冷者,也不可用。因前者系寒邪较重,后者系单纯热证。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单纯清热,治心烦不眠之方。
(2)栀子干姜汤:此治心烦不眠兼大便溏泻,寒热夹杂,寒邪较重之方。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方义]
此清解胸膈之热兼疏肠胃之滞的方剂。
[主治]
心烦腹满。但必须具有腹部拒按及喜冷的热证现象。
按:腹满不拒按者不宜用枳朴,不喜冷者不宜用栀子。
[药品]
栀子二至三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治心烦,枳实、厚朴去腹满。
[禁忌证]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能食冷性饮食者亦不可用。
按:大便溏和不喜冷性饮食是肠胃有寒的表现。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是清解表里虚热之方。
(2)枳实栀子豉汤:此是治劳复食复、表里虚热、心下拒按之方。
(3)栀子大黄汤:此是《金匮要略》治酒疸之心烦、腹拒按、大便不利之方。
栀子干姜汤方第五十
[方义]
此为清胸膈之热兼温肠胃之寒,寒热并用之方。亦为栀子豉汤加减方之一。
[主治]
伤寒误下后,身热心烦,大便溏泻。但必须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热矛盾现象。
按:此证往往服凉性药后心烦即见轻便,但便溏却见增重;若服热性药则便溏虽轻,然心烦即见加重。故必须寒热药并用方能取效。
[药品]
栀子一至三钱 干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
按:此证下后利犹未止,须用干姜;身热不去,须用栀子。
[禁忌证]
凡无上热下寒错杂现象者,即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栀子豉汤:此是单纯清热之方。
(2)理中汤:此是单纯治肠胃虚寒之方。
(3)连理汤:此汤虽然也是治寒热错杂病证之方,但补性较胜。
(4)猪肤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滋润方面。
(5)猪苓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利水方面。
栀子柏皮汤方第五十一
[方义]
此清热燥湿,治黄疸之方。
[主治]
黄疸,没有可汗之表证(如发热,无汗恶寒等),没有可下之里证(如腹满拒按,大便不利等),而只有内热喜冷等现象。
[药品]
栀子三至五钱 黄柏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栀子、黄柏清热燥湿,炙草和中补正。
[禁忌证]
有发热无汗之表证者忌之;有腹痛拒按、便秘之里证者忌之。因本方没有解表攻里的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此治黄疽有表证,发汗之方。
(2)茵陈蒿汤:此治黄疸有里证攻下之方。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二
[方义]
此是小结胸证,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
[主治]
小结胸病,心下部胃脘胀满,按之则痛,脉浮滑。但必须具有口苦,痰饮,热痰互结现象
[药品]
瓜蒌实三至五钱 黄连一至二钱 半夏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先煎瓜蒌至一茶杯半,去滓,入黄连、半夏,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连清内热,半夏去痰饮,瓜蒌开胸膈。
[禁忌证]
心下满痛喜按之虚证不可服:没有热痰现象,或脉不浮滑之寒证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是治心下痞满不痛而无痰饮之方。
(2)半夏泻心汤:此是治心下痞满不痛,寒热夹杂,虚而有痰之方。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三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部及腹部,攻下之峻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部及胸膈下部硬满而痛,拒按,甚者从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痰饮邪热互结的实证现象,如脉沉滑有力,咳吐痰涎,大便秘结等。
按:此证没有痰饮和胸膈满痛便是承气证,没有邪热便是寒实结胸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芒硝一至二钱 甘遂(研细末)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先煎大黄至一茶杯,去滓,入芒硝溶化后,煮至半茶杯,再人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泻其燥热,甘遂逐其痰饮。
[禁忌证]
脉浮大者忌之;舌上白苔滑者也忌之;不兼痰饮证,或不兼热证,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结胸证兼胸部症状之方。
(2)大承气汤:此治心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无痰饮现象之方。
(3)白散:此治寒实结胸之方。
(4)瓜蒂散:此治痰热结于胸中宜涌吐之方。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上下,或连及胃肠,攻下之缓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上下胀痛拒按,或兼喘急。但必须具有痰热互结的现象,如喘不得卧,或喜冷便燥等。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葶苈子(炒)一至二钱 芒硝一至二钱杏仁(去皮尖炒黑)一至二钱 甘遂五分至一钱
[制服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二钱半至三钱重。每服一丸,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葶苈、杏仁、甘遂逐胸膈上下之痰饮,并治喘急;大黄、芒硝荡涤肠胃之燥热。兼消胸膈下部的胀痛。
[禁忌证]
舌1:白苔,或有表邪者,不可服;无痰饮、燥热者也不可服。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汤:此是治大结胸病偏于下部之方。
(2)瓜蒂散:此是治痰热在胸部宜涌吐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是治表寒之痰喘证,痰热在胸部宜于表散之方。
(4)麻杏石甘汤:此治表热之痰喘证之方。
文蛤散方第五十五
[方义]
此清热利湿之轻剂,治热被寒郁之证。
[主治]
应该发汗的热性病,误被水噀、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心烦不安,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此证内热不甚,故不渴)之证。
按:水噀之法,今天在此地(太原)概不使用,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仍应注意防治。
[药品]
文蛤一两(不煅)
[制服法]
研细末,每服一至二钱,开水送下。
[用药大意]
文蛤清热利湿但作用不大,对于热被寒郁轻证或者有效,重者需遵柯氏之说用《金匮要略》文蛤汤治之为宜。
[禁忌证]
除寒湿证不宜用外,一切湿而兼热的证候均不忌之。因药性和平不会有其他副作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加文蛤,为治湿热内郁,解表清里之重剂。但须症见身热口渴喜冷等现象方宜使用。
(2)五苓散:为温性利水解表之方。治本证之偏于湿者。
白散方第五十六
[方义]
此开肺祛痰,排脓破结,温下之方。
[主治]
寒实结胸,或急性喉炎,或肺痈等病,胸部或喉间或心下闭塞不舒,痰涎壅积,呼吸困难。但必须没有热证现象,而脉有力或大便秘者,方可试用。
[药品]
桔梗 川贝母 巴豆各等份
[制服法]
先将巴豆去皮,炒黑去油,合二药研为细末。体壮者每次服一至五分,弱者酌减,米汤送下。不吐不泄者,可饮热汤;吐或泄甚者,可饮冷开水即止。
[用药大意]
桔梗排脓祛痰,贝母除痰解结,是治胸腔疾患之要药;巴豆辛热,破胸腹中之坚结。合之为治寒实结胸之良方。
[禁忌证]
脉虚者,喜冷者,不可服;大便利者,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瓜蒂散:此是治胸部或心下部痞满有痰,应用吐法治疗之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第五十七
[方义]
此苦寒泻火清热,治热痞之方。
[主治]
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 黄连一钱
按:有人根据附子泻心汤认为本方中应该有黄芩,此说似颇有理。但我认为应该根据证候需要来决定。
[煎服法]
用开水一茶杯浸一刻钟或半小时,去滓温服。
按:浸的时间长短,决定于病位的上下,或病势的轻重。病的部位在上,其势较轻者,浸的时间少些;反之,则浸的时间多些。这是因为清轻上浮,重浊下沉之故。
[用药大意]
二药都是取其苦寒泻火、消痞之作用。
[禁忌证]
兼有恶寒者不可服,因恶寒有兼有表证者,有兼阳虚者.而不可使用此苦寒之剂;喜热饮食者不可服,因此系寒证,更没有以寒治寒的道理。
[类似方剂参考]

(0)

相关推荐